三皇生於淳古,時也付之,自治道也。向使非任治之道,不因其然而然,則誘惑漸生,物性滋失,今之各治,乃彼玄功,功在無為,莫彰其德,此則不治治之,蓋非治之治者也。
  天之道,生物而不有也,化成而不宰也。
  無心以生而生者自生,故不有也。無心以化而萬物自成,故不宰也。
  萬物恃之而生,莫之知德;恃之而死,莫之能怨。
  將無愛惡於其間,亦何所措其德怨耳?
  收藏畜積而不加富,布施稟受而不溢貧。
  冬陰固畜,春陽發散,而生殺之氣未嘗虧盈也。
  忽兮怳兮不可為像兮,
  出入於有無,往來於變化,不可一象而取。
  怳兮忽兮其用不詘兮,
  用之不可窮也。
  窈兮冥兮應化無形兮,
  應之而無迹也。
  遂兮通兮不虛動兮,
  感之而後動也。
  與剛柔卷舒兮,與陰陽俛仰兮。
  隨彼以成體也。,
  老子曰:大丈夫
  自得之稱。
  恬然無思,淡然無慮,
  物莫當情。
  以天為蓋,以地為車,
  同乎覆載。
  四時為馬,陰陽為騶。
  因而乘之。
  行乎無路,
  廓然皆通。
  游乎無怠,
  神不可極也。
  出乎無門。
  直非所由。
  以天為蓋,即無不覆以;以地為車,即無不載也;四時為馬,即無不使也;
  生化之功恒運爾。
  陰陽御之,即無不備也。
  消息之理乃全爾。
  是故疾而不搖,遠而不勞,四肢不動,
  神馳者無所搖動,任適者不至勞怠。
  聰明不損,而照見天下者,執道之要,觀無窮之地也。
  且夫欲之存也,萬類紛然而未極中之得也。六合洞然而皆通,是知形性所接,未可盡於一方,神性之游乃能照於天下,執道之要,斯非謂歟?往而無窮,固亦宜矣。
  故天下之事不可為也,因其自然而推之;
  事之廣矣,不可力為。唯因自然之勢,乃能與之偕矣。
  萬物之變不可究也,秉其要而歸之。
  物變無極,不可智窮。唯執不遷之要,乃會機化之本也。
  是以聖人內修其本而不外飾其末,
  性順為本,形勢為末。
  厲其精神,偃其知見,
  確精瑩神,暢達其性,不縱心悅目,而係滯於外物者焉。
  故漠然無為而無不為也,
  同物為性,則皆盡其‘為耳。
  無治而無不治也,
  棄我之智,則同萬物之自治也。
  所謂無為者不先物為也,
  既不先物,明非不為,蓋因之而為也。
  無治者不易自然也,
  不易自然,亦非無治,斯因之而治也。
  無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
  物我通順,相然之義。
  老子曰:執道以御民者,事來而循之,物動而因之,
  循事而治,因動而應。
  萬物之化,無不應也,百事之變,無不偶也。
  無心乃能盡之。
  故道者,虛無平易、清净、柔弱、純粹素樸,此五者,道之形體也。
  化迹為形,理本為體。
  虛無者道之舍也;不礙故能集。平易者道之素也,
  任道,故無飾也。
  清淨者道之鑒也,
  明正,故能照也。
  柔弱者道之用也,
  體順,故皆通。
  反者道之常也,
  反情歸性故得常。
  柔者道之剛也,弱者道之強也,
  柔故不可挫,弱故不可勝。
  純粹素樸者道之榦也。
  用此為體。
  虛者中無載也平者心無累也,嗜欲不載虛之至也,無所好憎平之至也,一而不變靜之至也,
  變當動矣。
  不與物雜粹之至也。
  雜則不能。
  不憂不樂德之至也。
  至德之人樂天,故不憂。齊物故無樂矣。
  夫至人之治也,棄其聰明,
  明有所不見,聰有所不聞,直盡耳目之功,即未能至矣。是以開通七竅,不止一用而動,未嘗役者,乃盡治身之至。
  滅其文章,
  尚未以樸素當情,而況此外飾?
  依道廢智,
  依乎坦然之道,廢其間隙之智。
  與民同出乎公,
  不異,故無私也。
  約其所守,
  居簡要也。
  寡其所求,
  淡於欲也。
  去其誘慕,
  不誘民以智,不慕聖之功。
  除其嗜欲,捐其思慮。約其所守即察,
  居要故明審。
  寡其所求即得。
  不取故常得。
  故以中制外,百事不廢,中能得之,即外能牧之。
  神全情性者,則盡養形御物之理也。
  中之得也,五藏寧,思慮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