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玄真經[注]
經名:通玄真經注。宋人朱弁《宋史□藝文志》著錄作十二卷,現殘存前七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神部玉訣類。
通玄真經卷之一
宋宣義郎試大理寺主簿兼
括州縉雲縣令朱弁正儀注
道原篇
夫本相待者有原,體相證者有歸。大道無原,至理無歸。今推之,道原反在乎物象之內,但復物之性,原其遠乎。
老子曰:
蓋惟生已白首,老在物先事始。
有物混成,
夫道之為義也,理宗自然,體本虛寂,不似於物,何以寄言?今偁有物者,欲明無物者也。混為能合清濁,成為不遺纖介者也。
先天地生,
天地以玄黃為色,方圓為形,道豈生於形色之後也?
惟象無形,窈窈冥冥,
可以理會難以目見。
寂寥淡漠,不聞其聲,
應則無響,聽則無聲。
吾強為之名字之曰道。
夫形聲俱無,則名言莫及也。將欲示旨,非強而何?今聖人字道之由,義取乎無所不適也。
夫道者,高不可極,深不可測,
仰之彌高,俛之彌深,故知有極者非高,可測者非深。
包裹天地,察受無形,
周合二儀,資興品物而無迹可得也。
原流出,沖而不盈,
自深而流,不絕其原,當虛而受,不溢於物。
濁而靜之徐清,
同物謂之濁也。取其不汙之體,徐以會之,則本自清矣。徐也者,含理從容之謂也。
施之無窮,
隨用而火。
無所朝夕,
萬古千秋,而今而後。
表之不盈一握,
真無纖微之質。
約而能張,
在乎至簡,從事則廣。
幽而能明,
雖寂默之幽,亦顯應之明也。
柔而能剛,
不與物争曰柔,能終不挫曰剛。
含陰吐陽,
藏用為陰,昭化為陽。
而章三光。
日月星辰察之,故能各麗其所他
山以之高,淵以之深,獸以之走,鳥以之飛,麟以之游,鳳以之翔,星歷以之行。
皆在自然之道也。夫高深之宜,飛走之勢,游翔之精,經緯之象,斯不期而然,不會而至,無代司以成勢,. 皆畢受而自宜,均其生成,故偁大道也。
以亡取存,
夫有質者,未嘗不亡者也,今以無質之亡而成虛體之存也。
以卑取尊,
夫有位者,未嘗不黜者也。今以無位卑而成不黜之尊也。
以退取先。
夫有争者,未嘗不退者也。今以不争之退而成無敵之先也。
古者三皇得道之統,立於中央,
三皇者,天、地、人皇也。言體道之君,全於純和,不治而自化,德配天地,御物為一貫,是能寄中樞以應用,恣旁行而不流者也。
神與化勝,以撫四方,
乘變化之理而以神游,則四方之人各安其性。
是故天運地滯,
陽性剛運,陰性柔滯。
輪轉而無廢,水流而不止,與物終始,風興雲蒸,雷聲雨降,並應無窮。
夫德合自然,治通大順,則天地不虧,運墆之理,風雨不乖,燥潤之節,五行無剋,六氣自和。故聖人神動如天,尸居如地,其令如風雷,其澤如雲雨,雖萬物生化不知所窮,而執一無為,與之並也。
已雕已琢,還反於樸。
使萬物復其性。
無為為之而合乎道,
任其自為,則無所不為。故物暢其性,我常無為,是以與道而符合也。
無為言之而通乎德,
德者,道之用也;言者,人之表也。無心之言,言乃通物,物暢得所順而保其安,則終日言之,未常離德也。
恬愉無矜而得乎和,
以無所矜而合大和。
有萬不同而便乎生。
萬物異,宜各便其性。
和陰陽,
二儀交泰。
節四時,
時不過節。
調五行,
不相剋伐。
潤乎草木,浸乎金石,
德澤廣被,至堅斯洽。
禽獸碩大,毫毛潤澤,烏卵不敗,獸胎不殰,
盡其生成之氣也。
父無喪子之憂,兄無哭弟之哀,童子不孤,
人無中夭。
婦人不孀,
合配得類。
虹晲不見,
氣之和也。
盜賊不行,
未知苟得之利。
含德之所致也。
至哉,三皇之德也。能使陰陽不愆,品物咸若與道為友,與化為人,不可得而名矣。或曰昔在太古,玄風正淳,民惟之生,器未雕樸。是以五行不伐,四節各司,專氣自柔,盡年為壽。誠以君聖牧良,人由其所化,非三皇之不德使其然乎?嘗試言之曰:且天下者,形也。君主者,心也。心亂者身病,君靜者國安。致治全生,功有歸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