乎內而不外越,則胸腹充而嗜欲省,
  凡喜怒見於顏色,勇怯變乎喘息,皆血氣外越之候也。夫如是,損之與益,自可明矣。故血不逆於中,則肌骨充實;氣不遊乎外,則情欲寡省。藏氣不足,乃有偏嗜和而調者,何有嗜欲哉?
  嗜欲省,即耳目清而聽視聰達,
  嗜欲之來,多在耳目。故其寡省即自清矣。清則耳聽不惑,目達不眩也。
  聽視聰達謂之明。五藏能屬於心而無離,即氣意勝而行不僻,精神盛而氣不散,
  五藏皆有所象,神氣各異,唯心為百神五藏之主。夫能使有所屬,不聞不應,則神全氣專矣。然其膽勇脾驕,動成越悖,非心所制,豈可正哉?
  以聽無不聞,以視無不見,以為無不成,
  心之全功,能用皆可。
  患禍無由入,衺氣不能襲。
  夫邪氣犯中,由其無主;患禍生外,以其昧機。故氣正者邪不能襲,神全者福至著也。
  故所求多者所得少,所見大者所知小。
  唯寧心則治,五藏自見,乃知天下也。
  夫孔竅者精神之戶牖也,
  假是以通明,藉之以出入。
  氣意者五藏之使候也,
  意氣為使,則五藏可候也。
  故耳目淫於聲色,即五藏動搖而不定,
  應之有司。
  血氣滔蕩而不休,即精神馳騁而不守,
  神以形累。
  禍福之至雖如丘山,無由識之矣。
  靜則鑒微,亂則迷著也。
  聖人愛而弗越,
  愛守於形神,不越於聲色。
  聖人誠使耳目精明玄達,無所誘慕,
  所謂物誘於前,心慕於後。
  意氣無失清靜,而少嗜欲,五藏便寧。精神內守形骸而不越,即觀往世之外,來事之內,禍福之門,何足見也。
  誠能備前之德,則玄鑒無湩。而況禍福已形,無不見也。夫辯類以相名,明數以相生者,事可觀矣。繕性以符本,極神以冥遠,則往也可原矣。外者迹之前也,內者兆之間也。往者有迹,過迹以至,外來者未形,當兆以稱內。蓋明機迭之袁,可得而知。禍福之門,何足偁者?
  故其出彌遠,其知彌少,以言精神之不可使外淫也,
  外淫則推蕩在佗,不能鑒之自我也。
  故五色亂目,使不明,
  色視乃眩。
  五音入耳,使不聰,
  聽雜乃惑
  五味亂口,使口厲爽,
  遂失正味。
  趨舍滑心,使行飛揚,
  中有所亂,自無恒業。
  故嗜欲使人之氣淫,好憎使人之精勞,
  弗疾去之者,即忘氣日耗。
  以是而往,其能久乎?
  夫人所以不能終其天年者,以其生生之厚也。
  皆隨其所嗜好,厚養以傷生也。
  夫唯無以生為者,即所以得長生也。
  忘歡故樂足,遺生故身存。
  天地運而相通,萬物總而為一,
  二氣交運,所以相通。萬物大生,其原一也。
  能知一,即無一之不知也,
  知其一原之道,則天地萬物之情可知也。
  不能知一,即無一之能知也。
  不由道本,觸類皆昧。
  吾處天下,亦為一物,而物亦物也,
  同生天地之間,則吾身當萬物之一數也。
  物之與物,何以相物。
  唯其同者,不至相與彼此。
  欲生不可事也,
  時之自生,不能使生。
  憎死不可辭也,
  時之將死,不能惡死也。
  賤之不可僧也,貴之不可喜也。
  非悅貴而得貴,惡賤而去賤,直自然耳。
  因其資而寧之,弗敢極也,弗敢極,即至樂極矣。
  任物我之自安,乃極其分。制而極之,固非極也。夫放任所極,非樂極而何也?
  守虛
  以不惑其累為虛也。
  老子曰:所謂聖人者,因時而安其位,當世而樂其業。
  因所遇之時,安所處之位,遭世治亂而不患其隱見,斯可謂樂天之業也。
  夫哀樂者德之衺也,
  不得道之正用。
  好憎者心之累也,
  中之不虛忘,而所係為累。
  喜怒者道之過也,
  過越中和之道。
  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
  天道常生,處無為者,時然則然。
  靜則與陰合德,動則與陽同波,故心者形之主也,神者心之寶也。
  妙用之神,聖人所貴。
  形勞而不休即蹷,精用而不已即竭,是故聖人遵之,弗敢越也。以無應有,必究其理,
  心之無私,乃能窮彼所有之理。
  以虛受實,必窮其節,
  唯其虛也,能盡於彼,所來之限也。
  恬愉虛靜,以終其命。
  任此四德,而乘化以終也。
  無所疏,無所親,
  過之一也。
  抱德煬和,以順於天,
  抱安靜之德,煬和生之氣,以順乎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