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不流其毀而斷其寶,可謂有識者也。
  不待流言毀謗而知其惡情也。
  洞靈真經卷中竟
  #1 始生之者天也,養成之者人也:宋刊本作『始生之者天地養成之者也』。
  天也:宋刊本作『天地』。
  #2 氣未通:宋刊本作『氣擁不通』。
  #3 吏:原作『文』,據宋刊本改。
  #4 猜:原作『情』,據宋刊本改。
  #5 時有可為:原本無,據宋刊本增。
  #6 莫可者也:原本無,據宋刊本增。
  #7 有可用也:此句前有『莫可為者』此句後有『邦有道則智,邦無道則愚』,據宋刊本刪。
  #8 莫:字前原本有『故』字,據宋刊本刪。
  洞靈真經卷下
  何粲注
  訓道篇第七
  至德之用,萬教之主,神明共贊,可以化民。
  閔子騫問仲尼:道之與孝相去奚若?
  疑其相去遠也。
  仲尼曰:道者,自然之妙用。孝者,人道之至德。
  窮於本始謂之道,施於人理謂之孝。道能通生萬物,不知其所由然,故曰妙用。孝者,善事父母,盡敬盡順,通乎神明,故曰至德。
  夫其包運天地,發育萬物,曲成類形,布丕性壽。
  性者剛柔之質,壽者一期之盡。
  其功至實,而不為物府,不為事官,無為功尸,捫求眎聽,莫得而有,字之曰道,
  雖曲成萬類,彫刻眾形,尋求生宰,莫見其眹,故字之曰道。道者,虛通之謂。
  用之於人,字之曰孝。孝者,善事父母之名也,夫善事父母,敬順為本,意以承之,順承顏色,無所不至。發一言,舉一意,不敢忘父母;營一手,措一足,不敢忘父母。事君不敢不忠,朋友不敢不信,臨下不敢不敬,嚮善不敢不勤,雖居獨室之中,亦不敢懈其誠,此之謂全孝。故孝誠之至,通乎神明,光于四海,有感必應,善事父母之所致也。昔者虞舜其大孝矣乎,庶母惑父屢憎害之,舜心益恭,懼而無怨。謀使浚井,下土實之,于時天休,震動神明,駿赫道穴而出,奉養滋謹,由是玄德茂盛,為天下君,善事父母之所致也。
  按《史記》稱:舜父瞽叟與庶母弟皆欲殺舜。使舜修廩,瞽叟從下縱火焚廩。舜乃以兩笠自抒而下。去,得不死。後又使舜穿井,舜穿井為匿孔旁出。舜既入深,瞽叟與象共下土填井,舜匿孔出,去。是其事也。于時天以休美之德,震動舜心,神明#1赫然,令其免害。及出之後,事父彌饉。堯知其聖,歷試諸難,後乃禪其位焉。
  文王之為太子也,其大孝矣,朝夕必至乎寢門#2之外,問寺人曰;玆日安否?何如?
  寺人,奄#3官。主在左右侍君也。
  曰:安,太子溫然喜色。小不安節,太子色憂滿容。朝夕食上,
  謂侍者進食於君也。
  太子必視寒暖之節,食下必知膳#4養所進,然後退。
  知所食之多少。
  寺人言疾,太子肅冠而齋,
  君有疾,故太子嚴肅衣冠而齋齋者,虛心專志以祈神明,使救護者耳。
  膳宰之饌,必敬眎之,湯衣之貢衣必親賞之,
  饌,飲食也。貢,進之也。
  嘗饌#5善,
  謂君嘗候者也。
  則太子亦能食,嘗饌寡,太子亦不能飽,以至乎復初,然後亦復初。
  君病間,而太子亦復初也。
  君后有過,怡聲以諷。
  怡,悅也。謂下氣怡聲,幾微諷諫。
  君后所愛雖小,物必嚴龔。
  不敢慢君父之所愛。
  是故孝成於身,道洽天下。《雅》曰:文王陟降,在帝左右,
  《雅》,《詩□大雅》也。陟,升也。帝,天也。左右,助也。言文王所為,天必助之。
  言文王靜作進退,天必贊之,故紂不能害。
  贊,佐也。文王事紂,為天所佐。故殷紂雖暴,不能輒害。
  夢啟之壽,
  《禮記》云:文王有疾,旬有二日乃間。文王謂武王曰:汝何夢矣?武王對曰:夢帝與我九齡。文王曰:汝以為何也?武王曰:西方有九國,君王其終撫諸?文王曰:非也。我百爾九十,吾與汝三焉。文王九十七而終,武王九十三而終也。
  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善事父母之所致也。
  《左傳》曰:成王定鼎于郟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
  閔子騫曰:善事父母之道幸既聞之矣,敢問教子之義?仲尼曰:凡· 三王教子必視禮樂。
  視,猶示也。
  樂所以修內,
  和其心也。
  禮所以修外,
  檢其容也。
  禮,樂交修,則德容發輝于貌,故能溫恭而文明。夫 人臣者,殺其身有益於君則為之,況利其身以善其君乎?是故擇建忠良貞正之士為之師傅,欲其知父子、君臣、長幼之道。夫知為人子,然後可以為人父;知為人臣,然後可以為人君;知事人,然後能使人。此三王教子之義也。
  三王,謂夏、殷、周三代之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