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勝,仁人之用兵也,故可以不戰而勝。
宋徽宗道德真經解義卷之九竟
宋徽宗道德真經解義卷之十
登仕郎臣章安撰義
德經
吾言甚易知章第七十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御注曰:道炳而易見也,故載之言則甚易知要而易守也,故見之事則甚易行。孟子曰,道若大路然,豈難知哉?故道無難而天下無不能,有難不能者,不知反求諸己耳。臣義曰:聖人之言,明道析理而已,故其為教,皆本乎性命之固然,而松其蔽也,反己則得之,非難知難行
也,惟拾近圖遠,徇末失本,求諸在外,溺於多言,汨於多事,而莫得其宗,故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
御注曰:言不勝窮也,而理為之本。事不勝應也,而道為之主。順理而索,循道而行,天下無難矣。
臣義曰:言宗於理,得理則忘言,而理為之本。事君於道,得道則無事,而事為之末。
夫惟無知,是以不吾知也。
御注曰:小夫之知,不離乎竿牘,雖曰有知而實無知也,夫豈足以知道?
臣義曰:言之宗,事之君,且不知,人豈吾知也,知吾則知道。
知我者稀,則我貴矣。
御注曰:有高世之行者,見非於衆,有獨智之慮者,見驚於民,故有以少為貴者。
臣義曰:我道大,故知者稀,知者稀,則我貴矣。貴於道,故莫之爵,而常自貴。
是以聖人被褐懷玉。
御注曰:聖人藏於天下,而不自街常。
臣義曰:有道則不矜於外,而退藏於密。
知不知章第七十一
知不知,尚矣。
御注曰: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知之外矣,不知內矣,知之淺矣,不知深矣。知曰不知,是謂真知道之至也,故曰尚矣。臣義曰:介然有知,道之失也,復乎無知,其知尚矣。
不知知,病矣。
御注曰:不知至道之精,而知事物之粗,不知至道之極,而知事物之末,方且為緒使,方且為物紋,而日趨於憂患之塗,故病。
臣義曰:不知道,而自以為知,所知者事物之在外者爾。以其妄見而為真知,其病大矣。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御注曰: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大惑者,終身不解,大愚者,終身不靈。
臣義曰:病而不知其病,其病不可治,惟知其病,故不病。
聖人之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御注曰:聖人素逝而恥通於事,立本而知通於神,有真知也。而常若不知,是以不病。
臣義曰:聖人之不病,真知也。以知為病,常若不知,故不病。
民不畏威章第七十二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矣。
御注曰:小人以小惡為無傷,而弗去也。故惡積而不可排,《易》曰荷校滅耳,凶。
臣義曰:民以不畏,故卒陷於禍患。
無狹其所居,
御注曰:居者,性之宅,人之性至大不可圍,而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狹其所居故也。擴而充之,則充滿天地,包裹六極,無自而不可,《孟子》曰:居天下之廣居。
臣義曰:性宅為天下之廣居,日與物偽接構,柴塞而敝於一曲,居之所以狹也。
無厭其所生。
御注曰:生者,氣之聚,人之生通乎物之所造,而厭其所生者,旦晝之所為,有梏亡之矣。桔之反復,則夜氣不足以存彼,保合太和,而無中道夭者,無厭其所生故也。
臣義曰:人生於道,本實一政,不遷於物,則通物所造。性以情動,情隨物遷,故氣喪神敝,精虧形去,而生不自保,厭其所生而不知也。抱一反樸,全精體神,至於與道長久,可謂無厭其生。
夫惟不厭,是以不厭。
御注曰: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
臣義曰:不厭其生,故其生不厭。
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御注曰:聖人有自知之明,而不自見,以矜其能。有自愛之仁,而不自貴以臨物。若是者,處物不傷物,物莫之能傷也。方且樂天而無憂,何威怒之足畏乎?聖人之所去取,抑可見矣。
臣義曰:聖人神全於己,固自知也。不自見者,不有己以矜人。道在於我,固自愛也。不自貴者,物我且忘矣,我何貴於物哉。狹其所居,厭其所生,自見自貴,所謂彼也,反之所謂此也。
勇於敢則殺章第七十三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
御注曰:剛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勇於敢者,能勇而已。能勇而不能怯,非成材也,適足以殺其軀而已。故子路好勇,孔子以謂無所取材。勇於不敢,則知所以持後。持後者處先之道也。《列子》曰,天下有常然之道,曰柔。
臣義曰:能勇者失於暴,故其性.殘忍,而視人如草管,故其事還以殺。持後者不輕敵,故其性仁愛,而視民如傷,故其事還以活。
此兩者,或利或害。
御注曰:有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