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3-道藏 -01-正统道藏洞神部

264-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宋徽宗御解道德真经解义-宋-章安-第29页

聞也,多聞所以窮理,故要乎進益。
  為道日損。
  御注曰:致道者,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智,而萬事銷忘,故曰日損。還伯玉所以行年六十而六十化。
  臣義曰:為道所以致虛也,致虛所以盡性,故要乎日損。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矣。
  御注曰:學以窮理而該有,道以盡性而造無,損之又損,則未始有。夫未始有無也者,無為也。寂然不動,無不為也。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以一靜則聖,以動則王。
  臣義曰:盡性則極乎至虛,而物我忘矣。忘其所忘,而命復乎泰初,故無為以復道之體,無不為以盡道之用,故靜則聖,動則王也。
  故取天下者,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御注曰:天下,大物也,有大物者,。不可以物物而不物,故能物物,故取天下者,常以無事。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故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聖人體道而以其真治身,帝之所興,王之所起,偶而應之,天下將自賓,太王直父,所以去那而成國於岐山之下。
  臣義曰:天下者,道妙之所在,神化之所為,故謂之大物,謂之神器。惟有道者天下之所歸,而未嘗以事為事也。無事而事,而復乎無為,故天下所以為我治。及其有事,則將以力取天下,而卒底於敗。
  聖人無常心章第四十九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
  御注曰:聖人之心,萬物之照也。虛而能受,靜而能應,如鑑對形,以彼妍醜,如谷應聲,以彼巨細,何常之有?疏觀萬物而知其情,因民而已。此之謂以百姓心為心。《莊子》曰:卑而不可不因者,民也。
  臣義曰:聖人以無心為心,故因時適變,豈有常哉。百姓之心,隨時異尚,聖人因之,因其時以為心,故如鑑對形,不將不迎,示其妍醜,如谷應聲,不揚不抑,綠其細大,何以常為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矣。
  御注曰:善否相非,誕信相欺,世俗之情,自為同異,豈德也哉?德善則見百行無非善者,故不善者亦善之。德信則見萬情無非信者,故不信者亦信之。真偽兩忘,是非一致,是謂全德之人。此舜之於象,所以誠信而喜之。
  臣義曰:聖人之於人,無不善,無不信,故人從於善,從於信,而不敢違也。蓋善惡信否皆本乎妄情妄見,私為同異爾。混一是非,則無善不善,玄同信否,則無信不信。不善者亦善之,不信者亦信之,則無棄人矣。故不善者將自善,不信者將自信故謂之德善德信。
  聖人之在天下惵惵,為天下渾其心。
  御注曰:方其在天下,則吉凶與民同患,雖無常心,而不可以不戒也。故所以為己,則惵惵然不自暇逸,所以為天下,則齊善否,同信誕,兩忘而閉其所譽,渾然而已。
  臣義曰:惵惵,恐懼貌也,聖人雖無常心,而以道在天下,及其應世,未始不惵惵以為戒,蓋有而為之,不敢以易,所以同民患也,所以為天下則其心渾然,將以反樸復性,同乎古始。
  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御注曰: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故聖人以百姓為心,聖人作而萬物睹,故百姓皆注其耳目,百姓惟聖人之視聽,則聖人者民之父母也。矜憐撫奄,若保赤子,而仁覆天下。
  臣義曰:聖人以道渾一天下,而心無異心,故百姓之於上也,注耳目以聞見於道,而化於道。聖人孩而視之,以其心一,而無事智巧,所以返樸也。
  出生入死章第五十
  出生入死。
  御注曰:萬物皆出於機,皆入於機,天機自張,與生俱生,天機自止,與死俱死,生者造化之所始,死者陰陽之所變。
  臣義曰:萬物之生死,出入乎陰陽之化機,而不能自已者也,出而為陽故為生。入而為陰故為死。生於此者,死於彼,死於此者,生於彼,性無生死,而自古以固存。神之出入,而形有生死,故曰出入生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御注曰:與死生為徒者,出入乎死生之機,固未免乎累。
  臣義曰:出入於生死之機,而與生俱生,與死俱死,而未始相離,故謂之徒。十有三者,鑿於形者有六,麗於魄者有七,出於形生,淪於幽陰,皆與之為徒。
  民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
  御注曰:貪生而背理,忘生而徇利,凡民之生,動之死地,則其生也與死奚擇? 臣義曰:有其形則有其生,有其生
  則徇外而背理,至於失性,動皆之乎死地,而不能全生。亦以耳目口鼻四體,心知之欲誘之,至於死地而不自知,雖苟得其生,何異於死。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御注曰:生之徒悅生而累形,死之徒趣寂而忘身。動之死地,桁楊者相接也,形戮者相望也,是皆不知身之為大患,生之為有涯,而存生之過厚耳。古之得道者,富貴不以養傷身,貧賤不以利累形,不樂壽,不哀夭,朝徹而見獨,故能無古今而入於不死不生。
  臣義曰:知生之可樂,知死之可哀者,泥於有形,而以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