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
  〔疏〕妙本虛凝,將至陰均其寂泊;應述同世,與太陽合其波流。
  故知天樂者,無天怨,無人非,無物累,無鬼責。
  〔疏〕德合於天,故無天怨;行順於世,故無人非;我冥於物,故物不累我;我不負幽顯,有何鬼責也。
  故曰:其動也天,其靜也地,
  〔注〕動靜雖殊,無心一也。
  〔疏〕天地也,結動靜無心之義也。
  一心定而王天下;其鬼不祟,其魂不疲,
  〔注〕常無心,故王天下而不疲病。
  〔疏〕境智冥合,謂之為一。物不能撓,謂之為定。祇為定於一心,故能王於萬國。既無鬼責,有何禍祟。動而常寂,故魂不疲勞。
  一心定而萬物服。
  〔疏〕一心凝寂者類死灰,而靜為躁君,故萬物歸伏。
  言以虛靜推於天地,通於萬物,此之謂天樂。
  〔注〕我心常靜,則萬物之心通矣。通則服,不通則叛。
  〔疏〕所以一心定而萬物服者,祇言用虛靜之智,推尋二儀之理,通達萬物之情,隨物變轉而未嘗不適,故謂之天樂也?
  天樂者,聖人之心,以畜天下也。
  〔注〕聖人之心所以畜天下者奚為哉?天樂已。
  〔疏〕夫聖人之所以降逵同凡,合天地之至樂者,方欲畜養蒼生,亭毒韋品也。
  夫帝王之德,以天地為宗,以道德為主,以無為為常。
  〔疏〕王者宗本於天地,故覆載無心;君主於道德,故生而不有;雖復千變萬化而常自無為。盛德如此,堯之為君也。
  無為也,則用天下而有餘;
  〔注〕有餘者,間暇之謂也。
  有為也,則為天下用而不足。
  〔注〕不足者,汲汲然欲為物用也。欲為物用,故可得而臣也,及其為臣,亦有餘也。
  〔疏〕不足者,吸汲之辭。有餘者,閒暇之謂。言君主無為,智照寬曠,御用區宇,而閒暇有餘;臣下有為,情慮狹劣,各有職司,為君所用,匪懈在公,猶恐不足。是知無為有事,勞逸殊塗。
  故古之人貴夫無為也。上無為也,下亦無為也,是下與上同德,下與上同德則不臣;下有為也,上亦有為也,是上與下同道,上與下同道則不主。
  〔注〕夫工人無為於刻木而有為於用斧,主上無為於親事而有為於用臣。臣能親事,主能用臣;斧能刻木而工能用斧;各當其能,則天理自然,非有為也。若乃主代臣事,則非主矣;臣秉主用,則非臣矣。故各司其任,則上下咸得而無為之理至矣。
  〔疏〕無為者,君德也;有為者,臣道也。若上下無為,則臣僭君德;上下有為,則君濫臣道。君濫臣道,則非主矣;臣僭君德,豈曰臣哉。於是上下相混,君臣冒亂,既乖天然,鈴招危禍。故無為之言,不可不察。無為,君也。古之人貴夫無為。郭注此文,甚有辭理。
  上必無為而用天下,下必有為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
  〔注〕無為之言,不可不察也。夫用天下者,亦有用之為耳。然自得此為,率性而動,故謂之無為也。今之為天下用者,亦自得耳。但居下者親事,故雖舜禹為臣,猶稱有為。故對上下,則君靜而臣動;比古今,則堯舜無為而湯武有事。然各用其性而天機玄發,則古今上下無為,誰有為也。
  〔疏〕夫處上為君,則鈴須無為任物,用天下之才能;居下為臣,亦當親事有為,稱所司之職任;則天下化矣。斯乃百王不易之道。
  故古之王天下者,知雖落天地,不自慮也;
  〔疏〕謂三王五帝淳古之君也。知照明達,籠落二儀,而垂拱無為,委之臣下,知者為謀,故不自慮也。
  辯雖彫萬物,不自說也;
  〔疏〕宏辮如流,彫飾萬物,而付之司牧,終不自言也。
  能雖窮海內,不自為也。
  〔注〕夫在上者,息於不能無為而代人臣之所司。使咎絲不得行其明斷,后稷不得施其播植,則韋才失其任而主上困於役矣。故冕流垂目而付之天下,天下皆得其自為,斯乃無為而無不為者也,故上下皆無為矣。但上之無為則用下,下之無為則自用也。
  〔疏〕藝衍才能冠乎海內,任之良佐而不與焉,夫何為焉哉?玄默而已。故《老經》云,是謂用人之力。
  天不產而萬物化,地不長而萬物育,
  〔注〕所謂自爾。
  〔疏〕天無情於生產而萬物化生,地無心於長成而萬物成育,故郭注云,所謂自然也。
  帝王無為而天下功。
  〔注〕功自彼成。
  〔疏〕王者同兩儀之含育,順四序以施上,任萬物之自為,故天下之功成矣。
  故曰莫神於天,莫富於地,莫大於帝王。
  〔疏〕夫日月明晦,雲雷風雨,而蔭覆不測,故莫神於天。囊括川原,包容嶽瀆,運載無窮,故莫富於地。位居九五,威跨萬乘,日月照臨,一人總統,功德之大,莫先王者。故《老經》云,域中四大,王居其一焉。
  故曰帝王之德配天地。
  〔注〕同乎天地之無為也。
  〔疏〕配,合也。言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