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全其內而足,去來在外物,得失非我也。淡然自若,不覺寄之在身;曠然自得,不知窮之在己。故無听懼之喜也。寄去則不樂者,寄來則荒矣!營外而虧內,是為倒置也。
  呂註:存身,則靜而已,行身非徒靜,必應變而不害乎靜,可也。忘言而知無不知,去知而德無不備。危然處其所,則不待避世離物,而世物無足以累之,此行身之道也。道不小行,德不小識,則不少損以趨世;不少損以趨世,正己之謂也。樂全者,無以益其樂,志於道而求得之,此所謂得志也。道則性命,軒冕物之寄耳。今以其寄去而易其無以益之之樂,則喪己失性,是為倒置者也。
  疑獨註:存身有命,以在天而言;行身有道,以在人而言。不以辮飾知,真知無知也。不以知窮天下,兼忘天下也。不以知窮德,自德不德也。道行乎外,則大;德有所識,則廣。小行所以傷道,小識所以傷德,正己則天下之物皆取正乎我,豈小識小行所能與哉?夫憂樂出於性命,天下不能損益之者,憂樂之全也。舜以不得父母為憂,雖天下之富貴不能損;顏子以草食瓢飲為樂,雖天下之富貴不能益。過此,皆憂樂之外也。樂一苟不全,不足謂之得志,有物奪之志又失矣!夫人在天地間,寄也。軒冕在身,又寄於所寄。世人執吾身而有之,貴軒冕而寶之,以此為得志,及其寄去,則不樂,而不知其非吾性命所有也。故君子不榮通,不醜窮,此所以無憂也。若以所寄軒冕為樂,其去為憂,則向之得者,其樂未必不荒,喪己失性謂之倒置也,宜矣!
  詳道注:以知窮天下,小行也;以知窮德,小識也。道出於命,德出於性,人生莫不全性命道德之理,而心之所之者不外乎此,則所謂得志者無它,樂全而已。失性之人,忘其不貲之身而逐夫儻來之榮,以軒冕為性命之根,以形骸為哀樂之府,不知其所得者塵垢臭腐而所失者乃吾之所以為我也,何異乎峽隋侯之珠彈千仞之雀哉?
  碧虛註:善行者貴默,守愚者福全,燕處超然,歸根復命,又何為哉?小行則矯俗,小識則矜街,有益爻有損,豈為得志哉?物之儻來不可圉,其去不可止,隨物損益,受役多矣!中無主者,失之則憂,故其得之未嘗不荒,是樂乎外而喪乎內矣!
  膚齋云:存身,言不用之時;行身,言用之時也。有知見而不飾以辭,知有餘而不敢盡用,故雖用知而不失其自然之性。危然處其所,謂所立者高。反其性,即反一無迹也。無為者,道之大;有為則小行;不識不知,德之大;有識,則小識。正己而物正,則所樂者全,其得志在此,不在外物也。無以益其樂,即反身而誠,樂莫大焉。性命,天爵。軒冕,外物。知其去來不可必,故達不肆,窮不屈。其樂道,與它人樂軒冕同。樂在我,則無時而能憂;樂在物,則物去樂亦去矣!樂有去來,則非真樂,故未嘗不荒也。己與性,本也;物與俗,末也。重末而失本,故曰倒置之民。
  辯知者,戕身之具,故存身者不取焉。天下之德,歸於玄默,無知而已。巍然,言獨立不群。處其所,謂靜定於此,足以反其自然之性,何必它求哉?小行小識,形容所見者小,故為道德之累。大人者正己而物正,則至樂全而本志得,唯其性命足重於內,是以軒冕可輕於外。儻來,暫去,會之無心。若寄去而憂者,寄來則必樂,樂必荒矣!己因物而喪,性因俗而失,則冠屨倒施,欲化天下之民也,難矣!行身當是存身,上文可照。危當是巍。
  是篇主意謂人無超逸他塵之見,而苟徇世綠,漸失其本,皆繕性滑欲於俗者也。雖未為顯惡,而妨道為尤甚,況又益之以外學,亂之以妄思,而欲復初政明,是猶適郢而北其轅也!真人又慮學者憚其空無渺莽,無所政力,設為恬知交養之論,使之易入焉。夫人處世問,酬機應變,不能忘知。知用則害恬,要在審酌其宜,處之以道。事來則知見,事去則恬存。久久調熟,二者俱化,精神魂魄融為至和,符性命於希夷,歸道德之根本,由是而充之,與一世之人處,混芒而得澹漠,雖有知而無所用,則其為化也博矣,水不何政失淳和,俗趨浮薄,離道險德,滅質溺心,至於世道交喪而不可復也!然後有山林之聖人,深根寧極,以期旦暮之遇。存身,所以存道也。寄之去來,無容休戚於其間,尚何以知辯為而其樂全志得有超乎軒冕之榮者?人息不知求耳。此聖賢處晦以自全之道也。南華心事亦果見於此云。
  南華真經義海纂微卷之五十竟
  #1『不』下缺『以』字。
  南華真經義海纂微卷之五十一
  武林道士褚伯秀學
  秋水第一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埃渚涯之問,不辯牛馬。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束行,至於北海,束面而視,不見水端,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歎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北海若日: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今爾出於涯埃,觀於大海,乃知爾醜,爾將可與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