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盜若何?向氏言其狀。國氏曰:嘻,若失為盜之道至此乎?今將告若矣。吾聞天有時,地有利。
謂春秋冬夏,方土出所有也。
吾盜天地之時利,雲雨之滂潤,山澤之產育,以生吾禾,殖吾稼,築吾垣,建吾舍。陸盜禽獸,水盜魚鼈,亡非盜也。夫禾稼、土木、禽獸、魚鼈,皆天之所生,豈吾之所有?
天尚不能自生,豈能生物?人尚不能自有,豈能有物?此乃明其自生自有者也。
然吾盜天而亡殃。
天亡其施,我公其心,何往而有怨哉。
夫金玉珍寶,穀帛財貨,人之所聚,豈天之所與?
天尚不能與,豈人所能聚?此亦明其自能自聚。
若盜之而獲罪,孰怨哉?
人有其財,我犯其私,所以致咎。
盧曰:夫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既無情於生育,豈有心於取與哉?小大相吞,智愚相役,因時以興利,力制以徇私,動用取與,皆為盜也。人財則不爾主守,以自供取之獲罪,此復怨誰也。
范曰:盜有羨志,取非其有。然有所謂公盜者,有所謂私盜者,禾稼、土木、禽獸、魚鼈,天之所生,國氏盜之而亡殃;金玉、珍寶、穀帛貨財,人之所聚,向氏盜之而獲罪。二者不同,非其有而取之則一也。
向氏大惑,以為國氏之重罔己也,遇東郭先生問焉。東郭先生曰:若一身庸非盜乎?盜陰陽之和以成若生,載若形,況外物而非盜哉?
若其有盜耶,則我身即天地之一物,不得不私有之;若其無盜耶,則外內不得異也。
誠然,天地萬物不相離也,仞而有之,皆惑也。
夫天地,萬物之都稱;萬物,天地之別名。雖復各私其身,理不相離,仞而有之心之,惑也。因此而言,夫天地委形,非我有也,飾愛色貌,矜伐智能,己為惑矣。至於甚者,橫仞外物以為己有,乃標名氏以自異,倚親族以自固,整章服以耀物,藉名位以動眾,封殖財貨,樹立權黨,終身欣玩,莫由自悟。故《老子》曰: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莊子》曰:百骸六藏,吾誰與為親?領斯旨也,則方寸與本虛齊空,形骸與萬物俱有也。
范曰:竊有小大皆迷者也。向氏喻其為盜之言,而不喻其為盜之道,故失之於殉貨;國氏喻其為盜之道,而不喻其所以為盜之道,故失之於累物。苟得乎道,則內之一身,不可橫私也。況於外物之紛紛乎?何則?且人之生也,百骸、九竅、六藏,該而存焉。吾誰與為親?認而有之,是為大惑。惟能不以利累形,不以形累心,則視萬物與我將擇焉而不可得,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國氏之盜,公道也,故亡殃;若之盜,私心也,故得罪。
公者對私之名,無私則公名滅矣。今以犯天者為公,犯人者為私,於理未至。
盧曰:天地無私、取之無對,故無殃也。人心有私,取之有情,故為盜也。以有私之心取有私之物,私則有對,得罪何疑?故法者,禁人之私,無對無禁也。
有公私者,亦盜也;
直所犯之異耳,未為非盜。
亡公私者,亦盜也。
一身不得不有,財物不得不聚,復欲遣之,非能即而無心者也。
盧曰:聖人設法教化,不害人,不侵眾者,皆非盜也。不違法者,則為公道;違於法者,則為私道焉。雖不違於公而封於己者,亦為盜也,況違法封己乎。
公公私私,天地之德。
生即天地之一理,身即天地之一物。今所愛吝,復是愛吝天地之間生身耳,事無公私,理無愛吝者也。
知天地之德者,孰為盜耶?孰為不盜耶?
天地之德何耶?自然而已。何所歷其公私之名?公私之名既廢,盜與不盜,理無差也。
盧曰:知公知私而無私焉。與物同例而不怪者,是天地之德也。若知天地之德,取而無私心者,是不欺乎天。取之不殊於眾人,得之無私,不為盜。若然者,誰為盜耶?誰為不盜耶?唯了神悟道者知之矣。
政和:取非其有,無非盜也。或以公道而無殃,或以私心而得罪,時在夫不累於有與認而有之之問耳。然有公私者,未能無羨,故曰有公私者,亦盜也;而無公私者,亦未能勿忘,故曰亡公私者,亦盜也。公公私私,任其自然,而無容心焉。則兼懷萬物,是謂天地之德。知夫此者,泯然大同。雖參差不齊,而與天地為合。吾烏能知其辯哉?故天瑞之篇終焉。
范曰:自營為私,背私為公,公本無名,因私而得。天任理則大而公,故國氏盜天之所生則為公道,人任情則小而私,故向氏盜人之有則為私心。自道觀之,皆在一曲。有公私者,亦盜,無公私者亦盜,公公私私,天地之德。聖人兩不廢焉。覺此而冥,則盜與不盜,烏能知其辯?
沖虛至德真經四解卷之三竟
沖虛至德真經四解卷之四
和光散人高守元集
黃帝
稟生之質謂之性,得性之極謂之和,故應理處順,則所適常通,任情背道,則遇物斯滯。盧曰:此明忘形養神,從玄默以發真智。始其養也,則遺萬有而內澄心;發其智則化含生以外,接物。故其初也,則齋心服形不親政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