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须礼乐兼有,所以为美。故《论语》云“礼之用,和为贵”,是也。
○“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者,合情,谓乐也。乐和其内,是合情也。饰貌,谓礼也,礼以捡迹於外,是饰貌也。貌与心半,二者无偏,则是礼乐之事也。
○“礼义立,则贵贱等矣”者,义,宜也。等,阶级也。若行礼得其宜,则贵贱各有阶级矣。
○“乐文同,则上下和矣”者,文,谓声成文也。若行乐文采谐同,则上下各自和好也。
○“好恶著,则贤不肖别矣”者,谓所好得其善,所恶得其恶,是好恶著,则贤与不肖自然分别矣。
○“刑禁暴”者,谓用刑罚禁止暴慢也。
○“爵举贤”者,谓用爵以举贤良也。
○“则政均矣”者,刑爵得所,政教均平矣。刑者则慎罚,爵者则明德。
○“仁以爱之”者,谓王者用仁以爱民也。
○“义以正之”者,谓王者用义以正恶矣。
○“如此则民治行矣”者,言用仁用义,则民行治也。此经凡有五事,各以“矣”结之。从“礼义立,则贵贱等矣”,是其一也。“乐文同,则上下和矣”,是其二也。“好恶著,则贤不肖别矣”,是其三也。“刑禁暴,爵举贤,则政均矣”,是其四也。“仁以爱之,义以正之,如此则民治行矣”,是其五也。
乐由中出,和在心也。礼自外作。敬在貌也。乐由中出,故静。礼自外作,故文。文,犹动也。大乐必易,大礼必简。易、简,若於《清庙》大飨然。
○易,以鼓反,注同。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至,犹达也,行也。
○争,争斗之争。暴民不作,诸侯宾服,兵革不试,五刑不用,百姓无患,天子不怒,如此,则乐达矣。合父子之亲,明长幼之序,以敬四海之内,天子如此,则礼行矣。宾,协也。试,用也。
○长,丁丈反。
[疏]“乐由”至“行矣”。
○正义曰:此一节明礼乐自内自外,或易或简,天子行之得所,则乐达礼行。
○“乐由中出”者,谓乐从心起也。
○“礼自外作”者,谓礼敬在外貌也。“乐由中出,故静”者,行之在心,故静也。
○“礼自外作,故文”者,礼肃人貌,貌在外,故云“动也”。庾云:“乐成在中,是和合反自然之静。礼节在貌之前,动合文理,文犹动也。”
○“大乐必易”者,“朱弦而疏越”是也。
○“大礼必简”者,“玄酒腥鱼”是也。
○“乐至则无怨”者,至,谓达也,行也。乐行於人由於和故,无怨矣。
○“礼至则不争”者,礼行於民由於谦敬,谦敬则不争也。
○“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者,民无怨争,则君上无为,但揖让垂拱,而天下自治。其功由於礼乐,故云”礼乐之谓也“。
○“暴民不作”此下至“乐达矣”,偏举乐之功,前云“乐达则无怨”,故致此以下之功也。暴民,谓凶暴之民。不作,谓不动作也。
○“如此,则乐达矣”者,由乐和,故至天子不怒,以致前事,是乐道达矣。
○“天子如此,则礼行矣”者,天子若能使海内如此,则是礼道兴行矣。乐云达,礼云行者,互文也。礼云“天子如此”,乐不云“天子”者,乐既云“天子不怒”,故略其文,不复云“天子”也。
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言顺天地之气与其数。和,故百物不失;不失其性。节,故祀天祭地。成物有功报焉。明则有礼乐,教人者。幽则有鬼神。助天地成物者也。《易》曰:“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五帝德》说黄帝德曰:“死而民畏其神者百年。”《春秋传》曰:“若敖氏之鬼。”然则圣人之精气谓之神,贤知之精气谓之鬼。
○敖,五羔反。贤知,音智。如此,则四海之内,合敬同爱矣。礼者,殊事合敬者也。乐者,异文合爱者也。礼乐之情同,故明王以相沿也。沿,犹因述也。孔子曰:“殷因於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礼,所损益可知也。”沿,或作缘。
○沿,悦专反,因也,述也。故事与时并,举事在其时也。《礼器》曰:“尧授舜,舜授禹,汤放桀,武王伐纣,时也。”名与功偕。为名在其功也。偕,犹俱也。尧作《大章》,舜作《大韶》,禹作《大夏》,汤作《大濩》,武王作《大武》,名因其得天下之大功。
○偕,古谐反,俱也。濩,户故反,下同。
[疏]“大乐”至“功偕”。
○正义曰:此一节明礼乐与天地合德,明王用之,相因不改,功名显著。
○“大乐与天地同和”者,天地气和,而生万物。大乐之体,顺阴阳律吕,生养万物,是“大乐与天地同和”也。
○“大礼与天地同节”者,天地之形,各有高下大小为限节。大礼辨尊卑贵贱,与天地相似,是“大礼与天地同节”也。
○“和,故百物不失”者,以大乐与天地同和,能生成百物,故不失其性也。
○“节,故祀天祭地”者,以大礼与天地同节,有尊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