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刺之。以调其络脉。使复其形而不肿。缪刺者。不
分隧
。脉微弱者。今亦往往而缪刺之。祸不旋踵。盖不审经言。脉络满溢。宜缪刺之理也。
或曰。人有肥瘦白黑小长。刺法同乎否乎。
经曰。年质壮大者。血气充盈。肤革坚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婴儿者。其
肉脆

少。肉廉廉然。薄唇轻言。血清气滑。易脱于气。易损于血。刺此者。浅而疾之。壮士真骨
者。坚肉缓节。监监然。此人重则气涩血浊。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数。劲则气滑血清
。刺此者。浅而疾之。常人者。视其黑白。各为调之。其端正敦浓者。血气调和。刺此者。
无失常数也。
或曰。匹夫大人。刺法同乎。
经曰。气滑则出疾。气涩则出迟。气悍则针小而入浅。气浊则针大而入深。深则欲留。
浅则
。春气在毛。夏气在皮肤。秋气在分肉。冬气在筋骨。凡刺病者。各以其时为齐。故刺肥人
以秋冬之齐。刺瘦人以春夏之齐。
经曰。营之生病也。寒热少气。血上下行。卫之生病也。气痛时来时去。怫气贲响。风
寒客
者内热。刺布衣者以火淬之。刺大人以药熨之。以熨寒痹所刺之处。令热入至于病所。起步
内无见风。每刺必熨。如此病已。所谓内热也。
或曰。三虚三实者。何谓也。
经曰。三虚者。乘年之衰。逢月之虚。失时之和。因为贼风所伤。是谓三虚。故论不知

或曰。人身有四海。何也。
经曰。胃者水谷之海。其输上在气街。下至三里。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其输上在于
大杼
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气海有余者。气满胸中。 息面赤。不足。则气少不足以
言。血海有余。则常想其身大。怫然不知其所病。不足。常想其身小。狭然不知其所病。水
谷之海有余。则腹满。不足。则饥不受谷食。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不足。则
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治此者。审守其输。而调其虚实。无犯其害。顺
者得复。逆者必败。
或曰。诸家言某穴主某病。其说亦可从乎。
曰。治病无定穴也。邪客于人。与正周流上下。或在气分。或在血分。无有定止。故喻
用针
守某穴主某病之说。执中无权。按谱施治。譬之狂潦泛溢。欲塞下流而获安者。亦偶然耳。
夫病变无穷。灸刺之法亦无穷。或在上。下取之。或在下。上取之。或正取之。或直取之。
审经与络。分血与气。病随经所在。穴随经而取。庶得随机应变之理。岂可执以某穴主某病
哉。或曰。此固然矣。但学人望洋无下手处。曰。譬犹匠者。教人以规矩。取方圆也。规矩
之法在师。方圆之法则在子弟。夫圣人之于针。非经络孔穴。无以教后学。后学非经络孔

守神。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空中。此之谓也。
或曰。八穴治病。多有效者。何如。
曰。人身正经十二。奇经有八。大络十五。小络三百余。皆所以行气血也。圣人取穴。
三百
不知。孔穴不可不认。不知经络。无以知血气往来。不知孔穴。无以知邪气所在。知而用
。用而的。病乃可安。今之用八穴者。络穴六。经穴二。余络余经。置而不用。速求巧捷。
遂悖圣经。又有六十六穴。拘于日时开阖。用之犹未周备。而况拘于八穴者乎。盖八穴病在
气分。则有可劫之功。若在血分。徒损元气。病何由安。正是血病而泻气也。邪在血分。则
直求病之所在。而取之可也。今人泥而不用。良可笑耶。
或曰。膻中、鸠尾、中庭。人亦有针之者。宁无禁乎。
曰。心为一身之主。至贵不可犯。膻中、鸠尾、巨阙。心之宫城也。心主虚怯。不能主
事。
狂者有之。用针之士。多于膻中、鸠尾、中庭针之。亦犹伊芳尹之于太甲。周公之于孺子。事
有差误。则将倾覆社稷。荼毒生灵。其害有不可胜言者矣。夫针三穴亦然。犯真心。死不可
救。必须自揣己才。果有如伊芳周之能。可以扶危持颠。方能保心于无危也。
或曰。针三阴交。主何病也。
曰。足之三阴。从足走腹。太阴脾经循内踝上直行。厥阴循内踝前交入太阴之后。少阴
肾经
非危疾急证。与三阴俱有干者。不可轻刺。脾肾气常不足。肝虽有余。亦是宿血之藏。误刺
则脱人元气。不可不慎。
或曰。伤寒刺期门穴者。何如。
曰。十二经始于手太阴之云门。以次而传。终于足厥阴之期门。期门者。肝之募也。伤
寒过经
胁下肥气。凡是木郁诸疾。莫不刺之。以其肝主病也。经云。穴直乳下两肋端。又曰。在不
容旁一寸五分。古人说得甚明。今人不解用也。
或曰。刺胸腹者。必避五脏。何谓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