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出于涌泉为井木。此五脏之井皆始于木也。又曰。膀胱出于至阴为井金。胆出于窍阴为井
金。胃出于厉兑为井金。三焦出于关冲为井金。小肠出于少泽为井金。大肠出于商阳为井金
。此六腑之井皆始于金也。此灵枢发各经金木之理。而未具五行生合之义。及难经乃始分析
五行刚柔。而滑伯仁又详注阴井木生阴荥火阴荥火生阴 土。阴 土生阴经金。阴经金生阴
合水。阳井金生阳荥水阳荥水生阳 木。阳 木生阳经火。阳经火生阳合土也又如阴井乙木
。阳井庚金。是乙与庚合也。阴荥丁火。阳荥壬水。是丁与壬合也。阳 甲木。阴 巳土是
甲与巳合也。阳经丙火。阴经辛金。是丙与辛合也阳合戊土。阴合癸水。是戊与癸合也。庚
为阳金。故曰阳井庚者。乙之刚也。乙为阴木。故曰阴井乙者。庚之柔也此其生发象四时潮
宗合河海。上下有相生之义。阴阳有相配之理。盖其上法天时。中合人事。而下应地理者乎



<目录>卷三\群书汇粹

<篇名>十二原解

属性:九针十二原篇云。肺之原出于太渊。心之原出于太陵肝之原出于太冲。脾之原出于太白
。肾之原出于太 。膏之原出于鸠尾肓之原出于脖(音勃) (恶平声脖 脐也)凡此十二原者。主
治五脏六腑之有疾者也。本输篇乃以太渊太陵太冲太白太 等五原。为五脏之 。六腑则膀
胱之束骨为 。京骨为原。胆之临泣为 。丘墟为原。胃之陷谷为 。冲阳为原。三焦之中
渚为 。阳池为原。小肠之后 为 。腕骨为原。大肠之三间为 。合谷为原又曰心出于中
冲。溜于劳宫。注于太陵。行于间使。入于曲泽。手少阴也(中冲以下皆手心主经穴本篇指
为手少阴而少阴经 别无载者)邪客篇帝曰。手少阴之脉独无 何也。岐伯曰。诸邪之在于
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包络者。心主之脉也。故独无 焉。帝曰。少阴独无 者不病乎岐
伯曰。其外经病而藏不病。故独取其经于掌后锐骨之端(即神门穴。手少阴 )其余脉出入屈
折。行之徐疾。皆如手少阴心主之脉行也。故王氏注气穴论藏 五十穴。亦惟有心主井 。
而无心经之五 。维独缪刺篇曰少阴锐骨之端各一病。王氏注谓神门穴。为手少阴之 者。
○前三篇之说各有不同。在九针十二原篇。止言五脏之原左右各二。而复有膏之原。肓之原
。共为十二原。在本输篇则以前篇五脏之原为五 。复有六腑之原。而无膏肓之原且手少阴
之脉独无 。而以手厥阴之 代之。在邪客篇则明指手少阴之 在掌后锐骨之端而亦皆无少
阴井荥经合并膏肓等原。难经亦然。及查甲乙经乃云。少冲者木也。少阴脉所出为井。少府
者火也。少阴脉所溜为荥。神门者土也。少阴脉所注为 。灵道者金也。少阴脉所行为经。
少海者水也。少阴脉所入为合。而十二经之井荥始全矣。然详求 原之义。如九针十二原篇
及本输篇所云。则阴经之原即 也。阳经虽有 原之分。而 过于原亦为同气。故阳经治原
即所以治 也。阴经治 。即所以治原也。六十六难曰。十二经皆以 为原者何也。然五脏
者。三焦之所行。气之所留止也。又曰。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五脏六腑之
有病者。皆取其原也。及考之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则曰原独不应五时以经合之以应其数。
然则 可合原。经亦可合原矣。盖 在原之前。经在原之后。穴邻脉近。故其气数皆相应也。
\r阳经井荥 原经合图\pi-i6.bmp\r
\r阴经井荥 经合图\pi-i7.bmp\r



<目录>卷三\群书汇粹

<篇名>论子午流注法

属性:(徐氏书今较正)
子午流注者。谓刚柔相配。阴阳相合。气血循环。时穴开阖也。子时一刻乃一阳之生。
午时一刻乃一阴之生。子午为阴阳之消息也。流者往也。注者住也。天干有十。经有十二。甲胆
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庚大肠。辛肺壬膀胱癸肾。余两经三焦包络也。三焦乃阳气
之父包络乃阴血之母。三焦寄于丙。包络寄于丁。以类从也(旧本三焦寄于壬。包络寄于癸
。误)每经之中。有井荥 经合。以配金水木火土是。故阴井木而阳井金。阴荥火而阳荥水
。阴 土而阳 木。阴经金而阳经火。阴合水而阳合土。经中有返本还元者乃十二经出入之
门也。阳经有原。遇 穴并过之。阴经无原。以 穴代为之。是以甲出丘墟。乙出太冲。又
按千金云六阴经亦有原穴。乙中都。丁通里内关(旧本包络内关寄于癸。误)巳公孙。辛列缺
。癸水泉是也。故阳日气先行而血后随也。阴日血先行而气后随也。得时为之开。失时为之
阖。阳干注府。甲丙戊庚壬而重见者。气纳三焦。阴干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