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背。下则两胁 满。(吴注作痛)夏脉者心也。南方火
也万物之所以盛长也。故其气来盛去衰。故曰钩。(钩义如木之垂枝。即洪脉也)反此者病。
其气来盛去亦盛。此为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盛去反盛。此谓不及。病在中(脉自骨肉之分
出于皮肤之际谓之来。自皮肤之际还于骨肉之分谓之去)太过则令人身热而肤痛(热不得泄越
)为浸淫(浸渍而淫。蒸热不已也)其不及则令人烦心。上见咳唾下为气泄(心虚不能自安。故
烦。虚阳乘肺则咳乘脾则唾。下陷则为后阴气失也)秋脉者肺也。西方金也万物之所以收成
也。故其气来轻虚以浮。来急去散故曰浮(未至沉下故来急去散。即毛也)反此者病。其气来
毛而中央坚两旁虚。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毛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太过则令人逆
气而背痛。愠愠然(悲伤不乐之貌)其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咳。上气见血。及闻病音
(喘息则喉下有声也○旧本下闻病音。今从吴氏改及)冬脉者肾也。北方水也。万物之所以合
藏也。故其气来沉以搏。故曰营(搏言伏鼓也沉伏而鼓。是营守乎中之意故曰营○扁鹊曰。
盛冬水凝如石脉之来沉濡而滑。故曰石)反此者病。其气来如弹石者。(坚强之象)此谓太过
。病在外其去如数者(类于数。疾)此谓不及。病在中。太过则令人解 (四体懈怠)脊脉痛而
少气不欲言(肾之精气伤)其不及。则令人心悬如病饥(肾水不能济心火) 中清(冷也)脊中痛
。少腹满。小便变 脾脉者土也孤藏以灌四旁者也(脾居中央。贯通肝心肺肾)善者不可得见
恶者可见(脾无病。则灌溉周而四藏安故善者不可见恶者即病脉也)其来如水之流者(散而无
踪)此谓太过病在外。如鸟之喙者(坚锐而不和○喙音海 也)此谓不及病在中。太过则令人
四肢不举(湿胜)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名曰重强(藏气皆不和顺)
脉从四时。谓之可治(从顺也)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命曰易治。取之以时(合于时令)形
气相失。谓之难治(偏胜则生克贼)色夭不泽谓之难已(气血皆坏)脉实以坚。谓之益甚(邪盛)脉逆
四时为不可治所谓逆四时者。春得肺脉。夏得肾脉。秋得心脉冬得脾脉。其至皆悬绝。沉涩
者。命曰逆四时(悬。脉来悬异绝阴阳偏绝。无复冲和之气。但见真藏脉来也。沉为绝阳
涩
之时脉反沉涩。秋冬收藏之时脉反浮大与四时相失。亦名曰逆四时)病热脉静(阳症阴脉)泄
而脉大(真气衰。邪益进)病在中脉实坚(宜不及而反实坚。是真藏形也)病在外脉不坚者(宜
太过而反不实坚是真阳不足以鼓也)皆难治。
脉盛(心实)皮热(肺)腹胀(脾)前后不通(肾)闷瞀(肝)此谓五实(邪气实也○瞀音务。又
音茂)
脉细(心虚)皮寒(肺)气少(肝)泄利前后(肾)饮食不入(脾)此谓五虚酱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
活(土气犹存。虚可回也)身汗(表邪解)得后利(里邪去)则实者活。
<目录>续刻\素问经文(补遗)
<篇名>三部九候论
属性:(吴氏作决死生论)
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外有余而中不足)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阳有余而
阴不足。故脉反大而多气喘满也)参伍不调者病(言于三部九候。或有一二不调为愆和有病)
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以天人言上中下。谓之三才。以人身言上中下谓之三部。三部而各分
其三谓之三候三候有天有地有人。合为九候也○上古诊脉。不独寸口于诸经之动脉皆诊之。
如本篇云。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以候头角之气。上部地。两颊之动脉。以候口齿之气。上
部人。耳前之动脉。以候耳目之气。中部天手太阴也。取寸口以侯肺。中部地。手阳明也。
取合谷以候胸中之气。中部人。手少。阴也。取神门以候心。下部天。足厥。阴也。取太冲
以候肝。下部地。足少阴也。取太 以候肾。下部人。足太阴也。取其门之动脉。又取跗上
之冲阳。以候脾胃之气。此三部九候是也。十八难曰。三部者。寸阙尺也。九候者。浮中沉
也。乃单以寸口而分三部九候之诊。后世言脉者皆宗之)察九候独小者病(九候之中。一部独
小。下同)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陷下。沉伏也
)形肉已脱(脾气大坏)九候虽调犹死。七诊虽见(谓独小独大独疾独迟独寒独热独陷下也)九
候皆从者不死(从。顺也。脉顺四时之令。及合诸经之体者是也)
<目录>续刻\素问经文(补遗)
<篇名>经脉别论
属性: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精。精华也。胃家散布干肝。浸淫滋养于筋也)食气入
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