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至也。亦时陇起。其行于脉中。循循然。(其因虚而
入客于经。亦如经水之得风。即血脉之得气也。故致经脉亦时陇起盖邪在脉中。随正气往来
以为之动静耳。循循。随顺貌)至其寸口中手也。时大时小。大则邪至。小则平。其行无常
处。(邪气随脉。必至寸口。有邪则陇起而大。无邪则平和而小。随其所在。而为形见。故
行无常处。)在阴与阳。不可为度。从而察之。三部九候。卒然逢之。早遏其路。(遏者。制
也。)吸则内针。无令气忤。(吸则气至刺实者去其逆气故令无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
前气未除。后气将至。故当静留其针。俟而泻之无令邪气复布也。)吸则转针。以得气为度
。(邪气未泄。候病者再吸。乃搓转其针。以针下得气之故为度。)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
气皆出。故命曰泻。(引。引退也○入气曰吸出气曰呼。呼尽则次其吸。吸至则不兼呼。此
言泻法吸则内针。下言补法呼尽内针。可知泻法中原有先补之义)不足者补之。必先扪而循
之。(先以左手扪摸循按者。欲得其穴也。)切而散之。(以指切捺其穴。欲其气之行散也。)
推而按之。(再以指揉。按其肌肤。欲针道之流利也。)弹而怒之。(以指弹其穴。欲其意有
所注。则气必随之。故脉络 满如怒起也。)抓(音爪)而下之。(用法如前。然后以左手爪甲
掐其正穴。方下针也)通而取之。(下针之后。必候气通以取病邪)外引其门。以闭其神。(门
穴门也此得气出针之法。)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即静以
久留候气至也。)其气以(已同至适而自护。(调适爱护。))候吸引针。气不得出。各在其处
。(候吸引针则气充于内。)推阖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命曰补。(推阖其门则气固
于外。神气存留。故谓之补○呼尽内针以下。详言补法)



<目录>卷二\素问经文

<篇名>素问通评虚实论

属性:腹暴满。按之不下。取太阳经络者。胃之募也。(手太阳经之络。即任脉之中脘。中脘
为手
太阳少阳足阳明脉所生故云太阳经络者。胃之募也。)少阴俞。去脊椎三寸旁五。(又取肾俞
穴脊椎。两旁共为三寸。各五 也。)用员利针。霍乱。刺俞旁五。(即肾俞旁志室穴各刺五
)足阳明及上傍三。(又刺胃俞及脾俞之外意舍。各三 。)刺痫惊。脉五。(五脉如下支。
)针手太阴各五。(左右各五 。)刺经。(经渠)大阳五。(阳谷穴各五 。)刺手少阴经络旁
者一。(手少阴之经灵道穴。在络穴通里之旁一。各一 也)足阳明一。(亦言经穴解 也。)
上踝五寸刺三针。足少阳之络光明穴。各刺三 。



<目录>卷二\素问经文

<篇名>素问刺热论

属性: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热争则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
卧。
庚辛甚。甲乙大汗。气逆则庚辛死(庚辛属金。克肝木也。甲乙属木肝当王也。逆为邪胜藏
也。)刺足厥阴少阳。(少阳为厥阴之表。故皆当刺之。)其逆则头痛员员。(靡定貌。)脉引
冲头也 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壬癸甚丙
丁大汗。气逆则壬癸死。(壬癸属水。克心火也丙丁属火。心当王也。)刺手少阴太阳。(太
阳为少阴之表故皆当刺之)脾热病者。先头重。颊痛。烦心。颜青。欲呕。身热。热争则腰
痛。不可用俯仰。腹满泄。两颔痛。甲乙甚。戊己大汗。气逆则甲乙死。(甲乙属木。克脾
土也。戊己属土。脾当王也。)刺足太阴阳明。(阳明为太阴之表故皆当刺之)肺热病者。先
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身热。热争则喘咳。痛走胸膺背。不得太息。头痛不堪。
汗出而寒。丙丁甚。庚辛大汗。气逆则丙丁死。(丙丁属火。克肺金也。庚辛属金。肺当王
也。)刺手太阴阳明。(肺大肠二经)出血如豆大立已。(取其络脉之盛者。)肾热病者。先腰
痛。 酸苦渴数饮。身热。热争则项痛而强。 寒且酸。足下热不欲言。其逆则项痛员员。
澹澹然。(精神短少貌。)戊己甚。壬癸大汗。气逆则戊己死。(戊己属土克肾水也。壬癸属
水。肾当下也。)刺足少阴太阳。(肾膀胱二经。)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
。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
。名曰治未病。(赤色见于五部。则为病之先兆。当求其藏而预治之)热病从部所起者。至期
而已。(至其王日如肝病则甲乙是也。)其刺之反者。三周而已。(反谓泻虚补实也。三周三
日也。)重逆则死。(一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