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气自筋络而陷
入脉中。发为疡 。留结腠理)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寒气流于经俞气化薄于脏腑则
为恐畏惊骇。此阳气被伤不能养神也)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营行脉中。邪气陷脉
则不顺而逆于肉理。血郁热聚。故为痈肿)魄汗未尽形弱而气荣。穴俞已闭。发为风疟(魄。
阴也。汗由阴液。故曰魄汗。汗出未止。形弱气消风寒。薄之。穴俞随闭。邪留为疟。以所
病在风。故名风疟)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
因时之序也(清静之道在因四时之气序。而为调摄)
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风摇木胜。即病者为外感。若邪气留连日久。克制
脾土。故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 疟(暑邪伏而不发。延至秋凉外束。则寒热交争而为 疟)秋
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湿土用事于长夏之未。故秋伤于湿也。然秋气通于肺。湿郁
成热。则气逆而为咳嗽。湿伤筋。筋弛长则为痿。阳不能胜湿则为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冬
伤寒邪不即病者寒毒藏于阴分。至春时阳气上升。则变为温病)四时之气更伤五脏(风暑寒湿
迭相胜负。故四时之气。更伤五脏之和也。然五脏内隐阴气也惟内不守。而后骨邪得以犯之



<目录>卷二\素问经文

<篇名>素问金匮真言论

属性: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
之阴。
也。自酉时日入地中为夜。天之阴也。然于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如此)故人亦应之。夫言人
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
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故背为阳
。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
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故以应天之阴阳也。



<目录>卷二\素问经文

<篇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属性: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天生于动。地生于静)万物之纲纪(总之为纲周之为纪)变化之父
母(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皆阴阳之所生。故为父母)生杀之本始(本根本。始终始也)神明
之府也(神。变化不测也。明。三光着象也。府所以藏物也。神明出于阴阳故阴阳为神明之
府)治病必求于本(天地万物变化生杀而神明者皆本于阴阳。病所从生。皆不外阴阳二气。或
本于阴。或本于阳。必求其故而施治也)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
藏(阳不独立。必得阴而后成。如阳和发生。雨露长养。是阳生阴长也。阴不自专。必因阳
而后行。如寒列闭藏。风霜肃杀。是阳杀阴藏也)阳化气(阳动而散)阴成形(阴静而疑)寒极
生热。热极生寒(阴极则阳生。阳极则阴生)寒气生浊。热气生清(寒气疑滞故生浊阴热气升
散。故生清阳)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 胀(清阳陷于下而不能升。故为飧泄。
浊阴逆于上而不能降。故为 胀。由膻中不化气。胸膈满也)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阴阳
相反。清浊易位。则为逆。顺则为从也)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
。雨出地气云出天气(天地者。阴阳之形体也。云雨者。天地之精气也。阴在下为精。即水
也精升则化为气。阳在上者为气。即云也。气降则化为精。故又曰雨出地气。云出天气。出
通也)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
四肢浊阴归六腑(阳主外。阴主内)水为阴火为阳(人身之水火)阳为气阴为味(药食气味)味归
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形食味。故味归形。气生形。故形归气。精食气。故气归精
。化生精故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气和精生。味和形长)化生精。气生形(精生于运化之神。
形生于无形之气○前言精归化者。未化之前由精为化也。此言化生精者。既化之后。由化生
精也)味伤形。气伤精(味太过则偏胜故伤形气有余。便是火。故伤精)精化为气(元气由精而
化)气伤于味(食伤则气怠)阴味出下窍(味有质故下流)阳气出上窍(气无形故上达)味浓者为
阴薄为阴之阳。气浓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为阴气为阳)味浓则泄。薄则通(味浓者能泄于下
味薄者能通利)气薄则发泄。浓则发热(气薄者能发散。气浓者能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
壮(壮已必衰。少已必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火即气也。火壮则耗

元气。故壮火食气少火则生长元气。故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