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上循
幽门上膈历步廊人肺中。循神封灵墟神藏 中俞府上循喉咙。并人迎。挟舌本而终也。)其
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其支自神藏之际。从肺络心注胸中。以上俞府诸穴。足少阴经
止于此。而接手厥阴经也。)是动则病饥不欲食(肾虽阴藏。元阳所居。水中有火。为脾胃之
母。阴动则阳衰阳衰则脾困故病虽饥而不欲食。)面如漆柴。(水色黑。阴邪色见于面故如漆
。肾藏精。精衰则枯。故如柴。)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真阴损及其母也。)坐而欲起。(阴
虚不能静也。)目KT KT 如无所见(凡目多昏黑者必真水亏于肾也。)心如悬。若饥状。(心肾不
交。则精神离散故。心如悬。阴虚则内馁故当告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
。(肾气怯也)是为骨厥。(厥逆在骨。)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烦
心心痛。黄疽肠 。脊股内后廉痛。痿厥嗜卧。足下热而痛。为此诸病。(皆足少。阴经脉
之所及。)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义如前。)灸则强食生肉。缓带披发。大杖重履而步。(味浓所以补精。节劳安静所以养气。
诸经不言此法。而唯肾经言之者。以真阴所在。精为元气之根也。)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
。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脉之盛衰候在寸口。)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心主者。心之所主也。心本手少阴。而复有手厥
阴者心包络之经也。)出属心包络。(即包心之膜络也。)下膈历络三焦。(包络为心主之外卫。三

中即中脘下即脐下之阴交穴。为三焦膜也。)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天池穴)上抵腋
下。(天泉穴。)循 内。行太阴少阴之间。(手之三阴厥阴在中也)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
。(入曲泽穴。至 门间使内关太陵也)入掌中。(劳宫穴。)循中指出其端。(中冲穴。手厥
阴经止于此。)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其支自劳宫别行无名指端而接手少阳经
也。)是动则病手心热臂肘挛急腋肿。甚则胸胁支满心中 大动。(手厥阴出属心包络。循
胸出胁故也 。动而不宁之貌。)面赤目黄。(心之华在面。目者心之使故也。)喜笑不休
。(心在声为笑。)是主脉所生病者。(心主脉也。)烦心心痛。掌中热为此诸病。(脉起心胸
入掌中也。)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
之。(义如前。)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脉之盛衰候在寸口。)
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关冲穴。)上出两指之间。(即小指次指之间。液
门中
渚穴也。)循手表腕。(阳池)出臂外两骨之间。(外关支沟等穴。)上贯肘。(天井)循 外。
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循 外行手太阳之前。手阳明之后历清冷渊消泺 会上肩 过足
少阳之肩并。自天 而交出足少阳之后也。)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循属三焦。(
其内行者入缺盆复由足阳明之外。下布膻中。散络心包。相为表里。乃自上焦下膈。循中焦
下行。并足太阳之正。入络膀胱以约下焦故足太阳经委阳穴。为三焦下辅俞也。)其支者。
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 。(其支行于外者。自膻中
上行出缺盆。循天 上项。会于督脉之大椎。循天牖。系耳后之翳风螈脉卢囟出角孙。过足
少阳之悬厘颔厌。下行耳颊至 。会于手太阳颧 之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
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 。(此支从耳后翳风入耳中。过手太阳之听宫。出走耳前之耳门
。过足少阳之客主人。交颊。循和 。上丝竹空。至目锐 。会于瞳子 。而接足少阳经也
。) 是动则病耳聋浑浑 (不明貌。)嗌肿喉痹。(三焦之脉上项系耳后。故为是病。)汗
出目锐 痛。颊痛。耳后肩 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为此诸病。(三焦出气以温肌肉
。充皮肤。故为汗出。)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
虚。以经取之。(义如前。)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脉之盛衰候
在人迎)
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 上抵头角。下耳后。(自瞳子 由听会客主人。上抵头角。循颔厌。下悬卢悬厘。入
曲宾率谷历手少阳之角孙。外折下耳后。行天冲浮白窍阴有完骨外折。上行循本神。前至阳
复内折上行。循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出风池而下行也。)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
。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目风池循颈。过手少阳之天牖。行少阳之前。下至肩上。
肩井。复交出手少阳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