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曰。上出人迎之前。入鼻。属目内 。合于太阳。女子以之为经。男子以之为络。两足跷脉。

  长八尺。而阴跷之 在交信。阴跷病者取此。

  照海(足内踝下) 交信(内踝上)

  阴跷脉病。取之二穴刺之。

  卷一下

  冲脉

  冲脉者。与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脊里。为经络之海。其浮于外者。循腹上行。会于咽喉。

  人逆气而里急。难经则曰。并足阳明之经。以穴考之。足阳明侠脐左右各二寸而上行。足少阴侠脐左右各五分而上行。针经所载。冲、任与督脉。同起于会阴。其在腹也。行乎幽门、通谷、阴都、石关、商曲、肓俞、中注、四满、气穴、大赫、横骨。凡二十二穴。皆足少阴之分也。然则冲脉并足少阴之经明矣。

  幽门(巨阙旁) 通谷(上脘两旁) 阴都(通谷下) 石关(阴都下) 商曲(石关下) 肓俞(商曲下) 中注(肓俞下) 四满(中注下) 气穴(四满下) 大赫(气穴下) 横骨(大赫下)

  逆气里急者。取诸此。

  卷一下

  阳维脉

  阳维。维于阳。其脉起于诸阳之会。与阴维皆维络于身。若阳不能维于阳。则溶溶不能自收。又会于肩井。其在头也。与足少阳会于阳白。上于本神及临泣。上至正营。循于脑空。

  下至风池。其与督脉会。则在风府及哑门。难经云。阳维为病。苦寒热。此阳维脉气所发。

  凡二十四穴。

  金门(足外踝下) 阳交(外踝上七寸) 俞(肩后胛上廉) 天 (缺盆上) 肩井(肩头上)

  府(发际) 哑门(风府后)

  以上穴。苦寒热者刺之。

  卷一下

  阴维脉

  阴维。维于阴。其脉起于诸阴之交。若阴不能维于阴。则怅然失志。其脉气所发者。阴维之天突、廉泉。难经云。阴维为病。苦心痛。此阴维脉气所发。凡十二穴。

  筑宾(内踝上) 腹哀(日月下) 大横(腹哀下) 府舍(腹结下) 期门(乳下) 天突(结喉下) 廉泉(结喉上)

  以上穴。苦心痛者刺之。

  卷一下

  带脉

  带脉者。起于季胁。回身一周。其为病也。腰腹纵容。如囊水之状。其脉气所发。在季胁下带脉(在季胁下一寸八分) 维道以上穴。病如上证者刺之。

  卷一下

  十五络脉

  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

  实则手锐掌热。泻之。虚则欠KT 。小便遗数。补之。

  手少阴之别。名曰通里。

  实则支满。泻之。虚则不能言。补之。

  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

  实则心痛。泻之。虚则头强。补之。

  手太阳之别。名曰支正。

  实则节弛肘废。泻之。虚则生疣。小如指。痂疥。补之。

  手阳明之别。名曰偏历。

  实则龋聋。泻之。虚则齿寒痹隔。补之。

  手少阳之别。名曰外关。

  实则肘挛。泻之。虚则不收。补之。

  足太阳之别。名曰飞扬。

  实则鼽窒。头背痛。泻之。虚则鼽衄。补之。

  足少阳之别。名曰光明。

  实则厥。泻之。虚则痿 。坐不能起。补之。

  足阳明之别。名曰丰隆。

  气逆则喉痹卒喑。实则狂癫。泻之。虚则足不收胫枯。补之。

  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

  厥气上逆则霍乱。实则肠中切痛。泻之。虚则鼓胀。补之。

  足少阴之别。名曰大钟。

  其病气逆则烦闷。实则闭癃。泻之。虚则腰痛。补之。

  足厥阴之别。名曰蠡沟。

  其病气逆则睾丸卒痛。实则挺长。泻之。虚则暴痒。补之。

  任脉之别。名曰尾翳。

  实则腹皮痛。泻之。虚则痒瘙。补之。

  督脉之别。名曰长强。

  实则脊强。泻之。虚则头重。补之。

  脾之大络。名曰大包。

  实则身尽痛。泻之。虚则百节尽皆纵。补之。

  凡此十五络者。实则必见。虚则必下。视之不见。求之上下。人经不同。络脉异所别也又按胃之大络。名曰虚里。其动应衣。脉宗气也。而不系于补泻之列。盖中焦之气盛衰。而。则其气未尝不补泻也。特以非别走他经。故不在诸络之例。此所以举丰隆而不属虚里也欤

  卷一下

  十二原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