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于胃。

  足太阳外合于清水,内属于膀胱,而通水道焉。

  足少阳外合于渭水,内属于胆。

  足太阴外合于湖水,内属于脾。

  足厥阴外合于沔水,内属于肝。

  足少阴外合于汝水,内属于肾。

  手阳明外合于江水,内属于大肠。

  手太阳外合于淮水,内属于小肠,而水道出焉。

  手少阳外合于漯水,内属于三焦。

  手太阴外合于河水,内属于肺。

  手心主外合于漳水,内属于心包。

  手少阴外合于济水,内属于心。

  凡此五脏六腑十二经水者,皆外有源泉而内有所禀,此皆内外相贯,如环无端。人经亦然。故天为阳,地为阴,腰以上为天,下为地。故海以北者为阴,湖以北者为阴中之阴,漳以南者为阳,河以北至漳者为阳中之阴,漯以南至江者为阳中之阳,此一州之阴阳也。此人所以与天地相参也。

  曰:夫经水之应经脉也,其远近之浅深,水血之多少,各不同。合而刺之奈何?曰:足阳明五脏六腑之海也,其脉大而血多气盛热壮,刺此者不深弗散,不留不写。

  足阳明多血气,刺深六分,留十呼。

  足少阳少血气,刺深四分,留五呼。

  足太阳多血气,刺深五分,留七呼。

  足太阴多血少气,刺深三分,留四呼。

  足少阴少血多气,刺深二分,留三呼。

  足厥阴多血少气,刺深一分,留一呼。

  手之阴阳,其受气之道近,其气之来也疾,其刺深皆无过二分,留皆无过一呼。其少长小大肥瘦,以心料之,命曰法天之常,灸之亦然。灸而过此者,得恶火则骨枯脉涩,刺而过此者则脱气。

  曰:夫经脉之大小,血之多少,肤之浓薄,肉之坚脆,及 之大小,可以为度量乎?曰:其可为量者,取其中度者也,不甚脱肉而血气不衰者也。若失度人之 (音消,渴病)瘦而形肉脱者,乌可以度量刺乎。审切循扪按,视其寒温盛衰而调之,是谓因适而为之真也。

  卷一

  四海第八

  人有四海,十二经水者皆注于海。有髓海,有血海,有气海,有水谷之海。胃者为水谷之海,其 上在气街,下至三里。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其 上在大杼,下出巨虚上下廉。膻中者为气之海,其 上在柱骨之上下,前在人迎。脑者为髓之海,其 上在其盖,下在风府。凡此四海者,得顺者生,得逆者败;知调者利,不知调者害。曰:四海之逆顺奈何?曰:气海有余,则气满胸中 ,急息面赤;不足则气少不足以言。血海有余,则常想其身大怫郁也,然不知其所病;不足则常想其身小狭,然不知其所病。水谷之海有余,则腹胀满;不足则饥不受谷食。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曰:调之奈何?曰:审守其 而调其虚实,无犯其害;顺者得复,逆者必败。

  卷一

  气息周身五十营四时十分漏刻第九

  黄帝问曰:五十营奈何?岐伯对曰:周天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人气行一周千八分。

  人经络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以应二十八宿,漏水下百刻,以分昼夜。

  故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一吸脉亦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气行六寸。十息脉行六尺,日行二分。二百七十息,气行十六丈二尺,气行交通于中,一周于身,下水二刻,日行二十分有奇。五百四十息,气行再周于身,下水四刻,日行四十分有奇。二千七百息,气行十周于身,下水二十刻,日行五宿二百十分有奇。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行五十营于身,水下百刻,日行二十八宿,漏水皆尽脉已终矣。(王冰曰:此略而言之也,细言之,则常以一十周加一分又十分分之六,乃奇分尽也)。所谓交通者,并行一数也。故五十营备,得尽天地谓五十营者,五脏皆受气也。(此段旧在经脉根结之末,今移在此。)

  曰:卫气之行,出入之会何如?曰: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天一面七宿,周天四七二十八宿,房昂为纬,张虚为经;是故房至毕为阳,昂至心为阴。阳主昼,阴主夜;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合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亦二十五周,周于五脏(一本作岁);是故平旦阴气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行于头,循于项,下足太阳,循背下至小指端。其散者,分于目,别(一云别于目锐 ),下手太阳,下至手小指外侧。其散者,别于目锐 ,下足少阳,注小指次指之间。以上循手少阳之分侧,下至小指之间。别者以上至耳前,合于颔脉,注足阳明,下行至跗上。入足五指之间。其散者从耳,下手阳明入大指之间。入掌中,直至于足,入足心,出内踝下行阴分,复合于目,故为一周。

  是故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