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为肠 。此谓三阳直心,坐不得起卧者,身重,三阳之病也。
黄帝问曰∶脉有四时动奈何?岐伯对曰∶六合之内,天地之变,阴阳之应,彼春之暖,
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
衡,冬应中权。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
微下。阴阳有时,与脉为期,期而相失,如脉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时。微妙在脉,不
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是故声合五音,色合五行,脉合阴阳。持脉有道,虚静为宝。
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
虫周密,君子居室。故曰知内者,按而纪之;知外者,终而始之,此六者,持脉之大法也。
赤脉之至也,喘而坚,诊曰,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曰心痹,得之外疾,思虑而心
虚,故邪从之。
白脉之至也,喘而浮,上虚下实,惊,为积气在胸中,喘而虚,名曰肺痹,寒热,得之
醉而使内也。
黄脉之至也,大而虚,有积气在腹中,有厥气,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肢汗
出当风。
青脉之至也,长而弦,左右弹,有积气在心下支 ,名曰肝痹,得之寒湿,与疝同
法,腰痛足清头痛(一本云头脉紧)。
黑脉之至也,上坚而大,有积气在少腹与阴,名曰肾痹,得之沐浴,清水而卧。
形气有余,脉气不足死;脉气有余,形气不足生;形气相得,谓之可治。脉弱以滑
,是有胃气,命曰易治,治之趋之,无后其时。形气相失,谓之难治;色夭不泽,谓之难已
;脉实以坚,谓之益甚;脉逆四时,谓之不治。所谓逆四时者,春得肺脉,夏得肾脉,秋得
心脉,冬得脾脉,其至皆悬绝沉涩者,名曰逆四时。未有脏形,于春夏而脉沉涩,秋冬而脉
浮大,病热脉静,泄而脉大,脱血而脉实,病在中而脉实坚,病在外而脉不实坚者,皆为难
治,名曰逆四时也。
曰∶愿闻虚实之要?曰∶气实形实,气虚形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谷盛气盛,谷虚
气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脉实血实,脉虚血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气盛身寒气虚
身热曰反,谷入多而气少曰反,谷不入而气多曰反,脉盛血少曰反,脉少血多曰反。气盛身
寒,得之伤寒;气虚身热,得之伤暑。谷入多而气少者,得之有所脱血,湿居其下也;谷入
少而气多者,邪在胃及与肺也。脉少血多者,饮中热也;脉大血少者,脉有风气,水浆不入
,此谓反也。夫实者气入也,虚者气出也。气实者热也,气虚者寒也。入实者,左
手开针孔也;入虚者,左手闭针孔也。
脉小色不夺者,新病也;脉不夺色夺者,久病也;脉与五色俱夺者,久病也;脉与五
色俱不夺者,新病也。肝与肾脉并至,其色苍赤,当病毁伤,不见血,已见血,湿若中水也
。尺内两傍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鬲;右外以
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前以候前
,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中事也。粗大者,
阴不足,阳有余,为热中也。
腹胀身热脉大(一作小),是一逆也。腹鸣而满,四肢清泄脉大者,是二逆也;血衄不止
脉大者,是三逆也;咳且溲血脱形,脉小而劲者,是四逆也;咳脱形,身热脉小而疾者,是
五逆也。如是者,不过十五日死矣。腹大胀,四末清,脱形泄甚,是一逆也;腹胀便(一作
后)血,其脉大时绝,是二逆也;咳溲血,形肉脱,喘,是三逆也;呕血胸满引背,脉小而
疾,是四逆也;咳呕腹胀,且飧泄,其脉绝,是五逆也。如是者,不及一时而死矣。工不察
此者而刺之,是谓逆治。
治热病脉静汗已出,脉盛躁,是一逆也;病泄脉洪大,是二逆也;着痹不移,
肉破,身热,脉偏绝,是三逆也;淫而夺形,身热色夭然白,及后下血 ,笃重,是四
逆也;寒热夺形,脉坚搏,是五逆也。
五实死,五虚死。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是谓五实;脉细,皮寒,气少
,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是谓五虚。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
。此其候也。
心脉满大,痫 筋挛。肝脉小急,痫 筋挛。肝脉瞀闷,有所惊骇,脉不至若喑,
不治
。肝肾脉并沉为石水,并浮为风水,并虚为死,并小弦欲为惊。心脉揣(《素问
》揣作搏,下同)滑急为心疝。肺脉沉揣为肺疝。三阳急为瘕。二阴急为痫厥(一本作二阴急
为疝)。二阳
,血湿(《素问》作温)身热者死。心肝 亦下血,二脏同病者可治,其脉小沉涩为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