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
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
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使耳目
不聪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
故邪居之。盖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里,故能为万物之父母。清阳上天,
浊阴归地,
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脏。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
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
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暴气象雷,逆气象阳,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
地之理,则灾害至矣。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
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故
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人
引阴,以右治左,以左
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目录>卷一

<篇名>难经

属性:一难曰∶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
十二经皆有动脉者,如手太阴脉动∶中府、云门、天府、侠白;手阳明脉动∶合谷、阳
溪;手少阴脉动∶极泉;手太阳脉动∶天窗;手厥阴脉动∶劳宫;手少阳脉动∶禾 ;足
太阴脉动∶箕门、冲门;足阳明脉动∶冲阳、大迎、人迎、气冲;足少阴脉动∶太溪、阴谷
;足太阳脉动∶委中;足厥阴脉动∶太冲、五里、阴廉;足少阳脉动∶下关、听会之类也。
谓之经者,以荣卫之流行经常不息者而言;谓之脉者,以血理之分袤行体者而言也。故经者
径也,脉者陌也。越人之意,盖谓凡此十二经,经皆有动脉,如上文所云者,今置不取
,乃独取寸口以决脏腑死生吉凶何耶?
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然者答词,余仿此)。
寸口,谓气口也。居手太阴鱼际却行一寸之分,气口之下曰关、曰尺云者。而荣卫之
行于阳者,二十五度,行于阴者,亦二十五度,出入阴阳,参交互注,无少间断,五十度毕
,适当漏下百刻,为一 时,又明日之平旦矣。乃复会于手太阴,此寸口所以为五脏六腑
之所终始,而法有取于是焉。人一呼一吸为一息、每刻一百三十五息,每时八刻,计一千八
十息,十二时九十六刻,计一万二千九百六十息,刻之余分,得五百四十息,合一万三千五
百息也。一息脉行六寸,每二刻二百七十息,脉行一十六丈二尺,每时八刻,脉行六十四丈
八尺。荣卫四周于身,十二时,计九十六刻,脉行七百七十七丈六尺,为四十八周身;刻之
余分,行二周身,得三十二丈四尺,总之为五十度周身,脉得八百一十丈也。此呼吸之息,
脉行之数,周身之度,合昼夜百刻之详也。行阳行阴,谓行昼行夜。
七难曰∶经言少阳之至,乍大乍小,乍短乍长;阳明之至,浮大而短;太阳之至,洪大
而长;太阴之至,紧大而长;少阴之至,紧细而微;厥阴之至,沉短而数。此六者,是平脉
邪?将病脉邪?然,皆王脉也。
六脉者之王,说见下文。
其气以何月各王几日?然,冬至之后,得甲子少阳王,复得甲子阳明王,复得甲子太
阳王,复得甲子太阴王,复得甲子少阴王,复得甲子厥阴王,王各六十日,六六三百六十日
,以成一岁。此三阳,三阴之王时日大要也。
上文言三阳、三阴之王脉,此言三阳三阴之王时,当其时,则见其脉也。
刘温舒曰∶至真要大论云∶厥阴之至其脉弦,少阴之至其脉钩、太阴之至其脉沉,少阳
之至大而浮,阳明之至短而涩。太阳之至大而长。亦随天地之气卷舒也。如春弦、夏洪、秋毛
、冬石之类,则五运六气四时亦皆应之,而见于脉耳。若平人气象论,太阳脉至洪大而长,
少阳脉至乍数乍疏,乍短乍长,阳明脉至浮大而短。《难经》引之以论三阴,三阳之脉者
,以阴阳始生之浅深而言之也。
十二难曰∶经言五脏脉已绝于内,用针者反实其外,五脏脉已绝于外,用针者反实其内
。内外之绝,何以别之?然,五脏脉已绝于内者,肾肝气已绝于内也,而医反补其心肺;五
脏脉已绝于外者,其心肺脉已绝于外也,而医反补其肾肝。阳绝补阴,阴绝补阳,是谓实实
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如此死者,医杀之耳。
《灵枢》云∶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又云∶所谓五脏之气,
已绝于内者,脉口气内绝不至,反取其外之病处,与阳经之合,有留针以致阳气,阳气至则
内重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