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肩后之下为膊,
膀胱循也。焦胆小肠,交合于肩。(会于大椎者为肩。)肾经督脉,并贯于脊。脊骨两旁
第一行,相去各一寸五分。挟脊肉为膂,膀胱循之而挟脊,脊骨两旁第二行,相去各三寸。成片骨为胛,(
音夹。)小肠绕而膀支贯。至于肩前陷下,名曰缺盆,焦胆胃肠,并入其中。是以胆脉循胸,三焦布膻。(
上焦两乳中间为膻中。)乳内廉乃胃经直下,腋之中分胆经包络。(心包络,亦有直者支者之分,恐辞句繁复,
故此处支者仅云包络。下文正脉,乃用心包二字以别之。)腋下为包络之过,心直下而肺横出。胁里为胆脉之
循,心包出而肝经布。胁骨之下为季胁,须识胆经之过。脐下四寸为中极,当知任脉之起。(任脉起于中极之下。)然
而任脉当脐,冲胃挟脐。脾脉入腹,胃支循腹。肝脉上抵乎小腹,胆胃出入于气街。(脐下毛际两旁动脉,
为气街,一名气冲,乃胃经穴。)胆绕毛际,(曲骨之外为毛际。)肝环阴器。此在身躯之脉,所当胪列而明。
\x脏腑中诸脉\x
其在脏腑之脉,太阳与少阴为表里;(手太阳小肠,少阴心。足太阳膀胱,少阴肾。)少阳与厥阴为表
里;(手少阳三焦,厥阴心包;足少阳胆,厥阴肝。)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手阳明大肠,太阴肺。足阳明胃,
太阴脾。)凡此六经、脉皆互络,手足同然,无须详赘。(如肺脉络大肠,大肠脉络肺之类,十二经皆仿此。)
更有肺之一脏,心直上而肾直入,胃之一腑,肝脉挟而肺小循。(肝脉挟胃,肺脉还循胃口,小肠之脉抵胃。)
心有肾支之络,肝有肾经之贯,肝支又注于心中,肺脉自起于中焦,心下有膈,惟膀胱为无涉,十有一经,
皆上下而贯之。(心下膈膜,遮隔浊气,不使上薰心肺。惟膀胱之脉,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
故不贯膈。)此属脏腑之间,并须熟谙者。
\x手经诸脉\x
论乎肩肘之间,乃号为 。(音柔。俗名大臂。) 之内廉有三,肺循前而心循后,包络恰循乎其间。
之外廉有三,小循后而大循前,三焦乃循乎其外。 下为肘,三焦上贯内廉,尺泽包络入之,(包络之支者
,入肘内陷中尺泽穴。)肺则下于内前,心又下于内后,(肺脉下肘中,心脉下肘内,惟肺脉行前。心脉行
后,心包行其中间为别。)小肠出于内侧,(两筋之间。)大肠入于外廉。肘下为臂,包仍在中。(即上文支
者。)大循上而小循下,心脉仍循内后廉,上骨下廉之内,仍循肺脉,臂外两骨之间,还出三焦。肺入寸口
而循鱼际,(关前动脉为寸口,大指后肉隆起处为鱼际,鱼际其间穴名。)心抵锐骨而入后廉,(心脉抵掌
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包络直入于掌中,(从曲泽行掌后两筋之间,横纹陷中,入掌中。)
三焦仍循乎表腕,大肠出于合谷,而上入两筋之中。(
合谷俗名虎口,大肠经穴。)小肠循于外侧,而出腕下之踝。(循手外侧,上
腕出踝中。踝,音华,上声。腕,外兑骨。)肺脉出于大指,包络出于中指,次指为肺支、肠脉之交。(肺脉之支
者,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大肠之脉,起于次指之端。)四指为包络、焦脉之接,三焦又上出小、次之
间。小指为心脉、小肠之接。所谓手经,大略如斯。
\x足经诸脉\x
至如尻上为腰,膀胱脉抵。(背脊下横骨为腰。)腰下为臀,膀支贯之。两旁捷骨之下名髀枢,而胆横膀
过。(一名髀厌,胆脉横入髀厌中。膀胱之支者过脾枢。)前面气街之下号髀关,而胃经直下。股之内廉,
前廉脾而后廉肾,又肝脉内循于股阴。股外为髀,后膀支而前胃脉,(髀前膝上六寸,起肉为伏兔,胃脉抵之。)
又胆脉下循于髀阳。(循髀外行太阳、阳明之间。)是以挟膝筋中为膑。(即膝盖骨。)仍属胃经之直
下,而膝内脾经,(内前廉。)膝外胆脉,(外廉。)膝后曲处为 ,还是膀支之直入,而肾出肝上,俱在
内廉。(肾脉出 内廉,肝脉上 内廉。)脾肾上于 内,( ,足肚也,二豚上 内廉。)旁支贯于 外。(
从中下贯 内,出外踝之后。)胆下于外辅骨前,而直抵绝骨之端。(脾骨为辅骨,外踝上为绝骨。)肝
斜于胫 内侧,而胃循胫外之廉。内踝有脾前肾后之分,外踝有胆前膀后之别。(跟上两旁,内外曰踝。)
大指节后为核骨,脾经脉过。足外侧骨为京骨,膀脉支循。肾入跟中,胃胆循跗,跗上廉乃肝经循处。足心
中有肾脉斜趋。(涌泉穴。)大指甲后,属胆支肝脉之交。大指内侧,为胃支脾脉之接。中指内外,分胃
直胃支之入。四指之间,又胆经直入而终。膀支至于小指之外,肾脉起于小指之下,足经之脉,又如此也。



<目录>

<篇名>五、周身孔穴总图

属性:\r前面颈穴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