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谷养于四旁
胃 胃者水谷之海五脏六腑之大原故胃气为一身之本咽系柔空下接胃为饮食之路咽至胃
长一
尺六寸通曰咽门胃大一尺五寸径五寸长二尺六寸横屈受水谷三斗五升常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
而满又云是经多气多血难经曰胃重二斤一两张介宾曰胃之上口名曰贲门饮食之精气从此上输
于脾肺宣布于诸脉胃之下口即小肠上口名曰幽门
三焦 经云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溃又云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又云是经少血多气
中藏
经云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号曰中清之府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
则内外上下左右皆通也其于周身灌体和内调外荣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也
腹 膈之下曰腹俗名曰肚脐之下曰少腹亦名小腹
脐 人之初生胞蒂之处也脐上五寸上脘穴分即上焦脐上四寸为中脘即中焦肺脉起中焦在
此脐
上二寸为下脘即胃下口属下焦是为幽门传入小肠旧说分三部正分此上中下三脘今乃曰中脘痛
属脾当脐痛属肾小腹痛属肝肝脾是矣当脐何以属肾心脾筋结脐胃筋脉挟脐当脐明属脾胃若肾
之筋脉从腰贯脊并不及脐脐痛治肾舛谬误人
肾 经云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又云肾附于脊之十四椎下是经常少血多气其合骨也其荣
发也
开窍于二阴难经曰肾有两枚重一斤二两主藏精与志中藏经曰肾者精神之舍性命之根张介宾云
肾有两枚形如豇豆相并而曲附于脊之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外有黄脂包里各有带二条上条系于
心下条趋脊下大骨在脊骨之端如半手许中有二穴是肾带经过处上行脊髓至脑中连于髓海
命门 人身之中有命门附脊骨对脐其右旁一小窍乃三焦之气所自出即先天无形之火曰肾
间动
气左旁一小窍乃真阴水气所自出亦无形随相火而潜行周身以荣四末命门居中各开一寸五分分
左右肾两肾中间一点真阳乃生身之根蒂中有相火代心君行事故又曰小心
小肠 经云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又云小肠后附于脊前附于脐上左回累积十六曲大二
寸半
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二尺受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又云小肠上口在脐上二寸近脊
水谷由此而入复下一寸外附于脐为水分穴当小肠下口至是而泌别清浊水液渗入膀胱滓秽流入
大肠又云是经多血少气难经曰小肠重三斤十四两
大肠 经云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又云回肠当脐左回十六曲大四寸径一寸半长二丈
一尺
受谷一斗水七升半又云广肠附脊以受回肠乃出滓秽之路大八寸径二寸半长二尺八寸受谷九升
三合八分合之一是经多气少血难经曰大肠重二斤十二两肛门重十二两张介宾曰按回肠者以其
回叠也广肠者即回肠之更大者直肠者又广肠之末节下连肛门也
膀胱 经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又云膀胱当十九椎居肾之下大肠之前有下
口无上口当脐上一寸水分穴处为小肠下口乃膀胱上际水液由此别回肠随气泌渗而入其出入皆
由气化入气不化则水归大肠而为泄泻出气不化则闭塞下窍而为癃肿是经多血少气难经曰膀胱
重九两二铢纵广九寸盛溺九升九合口广二寸半
宗筋 肝筋脉结阴器络诸筋脾胃筋聚阴器肾筋结阴器 溺孔即前阴督脉起处
毛际 宗筋上小腹下横骨间丛毛之际也下横骨俗名盖骨任脉由会阴上毛际冲脉起于气街
即气冲阳明经穴在毛际两旁阳明血气盛毛美而长气血少则无毛肝筋脉入毛际胆脉绕毛际
睾丸 男子外肾宗筋下阴囊中两丸也
篡 横骨之下两股之前相合共结之凹也前后两阴之间名下极穴又名屏翳穴会阴穴即男女
阴气之所也
脑后骨 俗呼脑杓
枕骨 脑后骨之下陇起者是也其骨或棱或平或长或圆不一
完骨 耳后之棱骨名曰完骨在枕骨下两旁之棱骨也
颈项 颈之茎也又曰颈者茎之侧也项者茎之后也俗名脖项颈前有缺盆穴属胃在横骨上左
右各
一为十二经道路大小肠胃胆三焦脉俱入缺盆肺胃胆膀胱筋俱结缺盆 缺盆之中即任脉之天突
穴为颈前居中第一行脉 缺盆之上有人迎穴喉间开一寸五分属胃即颈前第二行脉 人迎:后一
寸五分名扶突穴属大肠即颈中第三行脉 扶突穴后名天窗属小肠即颈中第四行脉天窗后为胆
脉颈中无穴乃第五行脉 足少阳后名天牖穴属三焦即颈中第六行脉 天牖后名天柱穴属膀胱
为颈中第七行脉 颈之中央督脉也穴名风府自前中一行至此为第八行
颈骨 头之茎骨肩骨上际之骨俗名天柱骨也
项骨 头后茎骨之上三节圆骨也
背 后身大椎以下腰以上之通称也
脊骨 脊膂骨也俗名脊梁骨督脉主脊大肠脉挟脊心脉与脊里细脉相连贯脾筋着脊肾筋脉
贯脊
膀胱筋脉挟脊分左右上项其分左右也从脊开寸五分为第二行对第三椎曰肺俞对第五椎曰心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