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为患。初起木硬肿痛微红,屈伸艰难,故又名曲鳅,寒热不退则成脓矣
。治宜清湿热、活血化瘀、舒筋散邪。若不速治,恐筋缩,遂成废疾。
膝眼毒,生于膝盖骨下两旁膝眼中,又名托疽。外侧者属足少阳胆经,内侧者属足太阴
脾经。初起必先膝眼酸痛,后乃 肿作痛成脓。系湿火注聚而成者多,亦有肾经感受风邪,
寒湿相侵而受者。其寒湿、湿火之别,一则形高肿而色赤,一则形微肿而色白。必细认清楚
,然后施治,始无差误。
<目录>卷中
<篇名>辨鱼肚毒腓疽黄鳅痈论
属性:鱼肚毒,生于小腿肚上,属足少阴与足太阳二经。初起憎寒壮热,烦躁,结肿 痛。皆
由肾经素亏、膀胱湿热下注而成。宜服清利湿热、凉血和营之剂;成脓后,即宜刺破,勿使
毒瓦斯蔓延,致久难收口;虚,则以补剂托之。
如小腿肚漫肿坚硬下塌,紫暗 痛者,即名腓 疽。穿溃后,出稠脓兼血者为
顺,出清水者为凶。初服仙方活命饮,或萆 化毒汤;溃后,宜八珍汤、十全大补之属,
补其气血。
黄鳅痈,生于小腿肚里侧,又名胫阴疽,由肝脾二经湿热凝结而成。微红微肿,坚硬如
石,三、四寸许,痛楚难禁。如期溃出稠脓者,吉;如溃流污水败酱者,凶。治同痈疽。
<目录>卷中
<篇名>辨跗阴疽接骨发论
属性:跗阴疽,生内踝上三寸,初生小泡,疼痛日增,坚硬赤肿,渐如鸡卵,破流血水。系三
阴交会、湿热积聚而成。治同痈疽。但三阴交系纯阴之穴,收敛迟缓,调理不可不慎。
接骨发,生于小腿肚之下,胫骨与足后跟骨相接处,故名之。此属膀胱经湿热凝结而成
。初如核桃,坚硬漫肿,色红、急胀、微疼,脓宜速溃,迟则脓毒损筋,筋脉既伤,腿缺踵
行。踵行者,不能全足踏地,惟恃足指着力而行也。治同痈疽。
<目录>卷中
<篇名>辨外踝疽内踝疽论
属性:(附∶穿拐痰、驴眼毒)
外踝疽,即脚拐毒,俗名穿拐毒,属足三阳经脉络也。由湿热下注、血凝气滞而成。初
起外踝 肿,疼痛彻骨,举动艰难,寒热往来。如有红晕者,宜服荆防败毒散加牛膝,脓熟
针之,后兼用托补法。若其皮色不变而漫肿无头者,此名穿拐痰,由三阴亏损、寒湿注聚阻
络所致;幼儿因先后天不足而发。初起宜温通,溃后宜补托。第此证属虚,每难速效。
内踝疽,生两足内踝近腕之处,足三阴经脉络也。有由湿热下注而成者,亦有由寒湿凝
聚而成者。证形同前,治法亦可通用。其有肿甚,串及外踝,后俱穿溃腐烂如 疮,四围紫
黑,时流毒水,或淌臭脓,名曰驴眼毒,俗名夹棍疮也。由脾经湿毒流滞而成。亦有HT
伤,或毒蚊虼蚤咬伤而起者,最难收功。掺以珍珠散,贴以白玉膏,内服萆 化毒汤,或五
苓、四妙等。
<目录>卷中
<篇名>辨足跟疽厉痈论
属性:足跟疽,生于足跟骨下。由脏腑积热,或汗足涉水,远行伤筋而成。初起赤肿疼痛,脓
成有头可刺,出黄白色脓者易治;若初起便破,黑色而烂者难治。此处属足太阳膀胱经申脉
穴,乃阳跷发源之所,肾经所过之地;疮口久溃不合,阳跷脉气不能冲发,肾气由此而泄,
以致患者益虚,恐遂成终身之疾。初宜用隔蒜灸法;内服仙方活命饮加肉桂、牛膝;溃后宜
补中益气汤、人参养营汤、桂附地黄丸,随证滋补治之。又名兔啮疮者,盖猎人被兔咬脚跟
成疮,久而不敛,必气血沥尽而死;若人脚跟患此,亦非易愈,故名兔啮也。
厉痈,发于足旁小指之侧,由足三阴经亏损为疽者重,若兼足三阳经湿热下注而成痈者
轻。如红肿疼痛,溃后有脓腐脱,无黑气侵漫,属湿热偏胜易治;若微红微肿,溃出脓水,
属阴气凝结,不能化脓,险证难治;若黑暗漫肿,痛甚而不溃脓,烦热作渴,小水淋漓,为
阴败恶证。治宜隔蒜灸之;投以十全大补汤,或补中益气汤、八味丸之属,或可收功。若妄
用苦寒克伐之剂,多致不救。
<目录>卷中
<篇名>辨脚发背脱疽论
属性:脚发背,一名足跗发。经云∶三背不宜生疮。惟足背多筋少骨,肉少皮薄,又在至阴之
下,发疮疽者升发迟慢,所以为险候也。其证或由于足三阴精血亏损,或由于足三阳湿热下
注而生。若初起寒热作呕,坚硬红肿,疼痛作脓者,属湿热,为可治;又或有因物搐伤,初
起一粒,渐渐加大,寒热交作,日重一日,而成斯证者;亦因湿火之盛而然。必俟热退,肿
势方收止而渐消,此与烂皮乳痈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