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痛硬也。
睾丸所络之筋非尽由厥阴,而太阴阳明之筋亦入络也。故患左丸者痛多肿少,患
右丸者痛少肿多也。
又有身体发热,耳后忽生 腮,红肿胀痛,腮肿将退,而睾丸忽胀,一丸极大,
一丸极小,似乎偏坠而实非,盖耳旁乃少阳胆经之分,与肝经相为表里,少阳感受
风热而遗发于肝经也。
妇人小腹旁逼近阴处并结胀痛,或皮里顶起如鹅子大,乃寒气聚于厥阴所致。小
腹受寒,其病即发,是谓阴疝。女子血涸不月,足 嗌干,癃秘小腹有块,前阴突
出,后阴痔核,皆女子之疝也。但女子不名疝,而名瘕。
古方以乌头栀子等分加盐酒煎服之,名栀附汤,其效亦速,后因此方随症加减,
无有不应,须分湿热多少而治之。丹溪曰∶乌头治外束之寒,栀子治内郁之热,则内
热外寒之理昭然矣。况二物皆下集之药,栀子为乌头所引,则势下急速,不容少缓于
胃中矣。若按之痛止者,尤属虚寒,须加肉桂以姜汁丸服,若速欲定痛,用枳核、山
楂核、荔枝核、川楝子、吴茱萸各炒为末,白汤调服。
小儿偏坠,多因食积不消,脾湿下行,流入肝部。
又有阴茎全缩不见,而阴囊光肿不痛,此因肝气虚损而不能舒达也,宜温补之。
陈实功曰∶水疝,肾囊皮色光亮,无热无红,肿痛有时,内有聚水,宜用针从
便处引出水气自安。如肿痛日久,内脓已成,胀痛者可即针之,内服十全大补汤加
山萸肉、丹皮、泽泻。(《正宗》)
林慕莪曰∶或问气以疝称,其义何居?答曰∶积土成山,积气成疝,疝者山也,其
气日积月累,聚而不散而成疝,犹之积土成山,自小至大,由卑至高之义。但气本
无形,因虚而凝聚不散,随其所聚之处为痛,故五脏遂皆有疝,盖即五脏之元气,失
其温养生发之性,营运转输之常,虚则滞,寒则凝,自无而有,自微而着,自闭塞以至于不通而痛矣。(《活人书》。
又曰∶或问既由无形之气,积久成疝为痛,自应痛无已时,缘何亦有不痛之日,
以为散而不痛,则能散似无成疝之法,以为不散,则疝从何归,可以不痛,或有时
止时发,甚至终身不愈者,亦由此气时聚时散之所致耶?抑此气临时隐伏耶?答曰∶
若气能散能聚,何由成疝?惟其积而不散,遂成为痛为硬之势,但元气之虚,有轻重
不同,为病亦有新久深浅之异,大约痛之缓急止发,亦存乎其人之气血虚实,而五脏有病有不病也。
又曰∶或问今之所为疝者,必责之寒湿之气,但寒本足太阳膀胱寒水受病,湿
乃足太阴脾经湿土用事,缘何又言足厥阴肝家之病,既曰肝病,则当责之湿热,复
与寒湿无干矣。宁无说乎?答曰∶五脏有疝,出于《内经》,何得独系之肝,况寒湿二气,郁久皆能化热,大凡五行六气,

变自有不同,学人当扩充其义焉。
又曰∶或问男子固有睾丸大小,及小肠膀胱昆仑诸气为疝者矣,据云五脏皆疝,
则妇人亦当病疝,疝将何法以验之,而愈之耶?答曰∶男妇一体,五脏俱各有疝,外
肾虽无,而少阴厥阴之络脉毕具,治法必根据五脏,男妇岂有别乎?但碍于俗,不敢直言耳。
又曰∶或问疝为积气所成,五脏概有积气所成为病,何独此积又以疝称也哉?答
曰∶聚而不散之为积,积久而成高硕之形为疝,前后似是而实非。盖五积由乎本经
之气,各因七情六郁而成积,而此证不独本经因虚自病,且有感触而发,虚实传变
而盛者也。若正言疝已具七种之名,已见《医统》、《准绳》、《指掌》诸书,可以不赘。
今以五脏之疝详列于后,以诏后学。肺疝者,或为风寒深入肺俞,冷冻饮料寒气直达肺
窍,本经元气素亏,复为寒邪所袭,初由聚而不散,渐至积而成疝。盖肺证有三∶一
曰∶肺痹,痹者闭也,闭而不通,似喘非喘,咽嗌不利者,痹也,非疝也。二曰∶息
贲,乃肺气 满,不能下降,日久月深,胸中似有物碍气道不利,语言因之塞涩者,息
贲也,非疝也。三曰∶肺疝,疝则较前二证不同,鼻息粗暴,呼吸短促,胸膈与云
门、中府之间梗塞为痛者,疝也。其名有三,为病亦不相远,惟气口脉弦急有力者,
当以疝治。心疝者,心气久郁不舒,积而成疝,正气日衰,结聚日盛,稍有感触,窘
迫而痛如割如裂,痛则四肢厥冷,汗出如浴。左寸关沉而弦急者,虚寒之疝也。弦
涩而数,心烦嘈杂而痛者,阴虚内热而气郁,复兼火化也。脾疝者,其浊气自下逆
上,连嗳不宽,胀满作痛,痛则呕吐清水,或苦水痰涎之类,其脉两关弦急者为实,沉
滑者为虚。肝疝者,阴囊赤肿坚硬而痛,痛连两胯小腹之间,以厥阴之络,络于阴器
也。右关尺弦急而数,兼有寒热,外证此湿热之气,无由疏泄,传为囊痈也。若妇
人则有小腹胀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