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胆经。是
证多因脾家阴虚,气凝血滞伤脾所致。(《锦囊》)
胡公弼曰∶小腹痈又名丹毒痈。乃饮食不调,寒热伏结于肠胃成毒,多生于小腹之侧。(《青囊》)
《百效全书》云∶腹痈生于皮里膜外,乃七情火郁,以致脾虚气滞而成,小儿乃
惊积亏损而致。但此证不问初起已溃未溃,宜壮胃气而佐以行经活血之剂,若误用克
伐及下利寒凉,则肿不能溃,溃不能敛矣。倘服下利降火破气消瘀等药,急用大剂参、
、姜、附或十全大补汤救之。如疮势漫肿坚硬,肉色不变,未有脓也,四君子汤
加川芎、当归、白芷、枳壳。如 肿痛甚,隔蒜灸五七壮以杀其毒,内用托里之剂。如
肿起而软,色不赤者,脓已成也。脓成外不溃者,卧针刺之,以泄其毒。不可直针,
以伤其膜,内服托药,搽玉红膏生肌收功。
《心法》曰∶小腹痈由七情火郁而生,每发于气海穴、(在脐下一寸五分。)丹田穴、(在脐
下二寸。)关元穴,(在脐下三寸。)皆属任脉经。此三穴或一穴发肿,即为小腹痈。高肿红活,
疼痛牵背,易溃脓稠者易治;若漫肿坚硬,绵溃腐烂,脓稀如水者,为疽难治。



<目录>卷二十\胸膺脐腹部

<篇名>缓疽门主论

属性:王肯堂曰∶缓疽生小腹之左,数月坚硬如石,寒热间作,饮食减少,渐至 羸,
属足太阴经积热所致。(《准绳》)
《心法》曰∶缓疽乃脾经气滞寒积而成,生于小腹之旁,紧硬不红不热,痛引腰腿,
数月不溃,若兼食少羸瘦者,终属败证。
\r缓疽\p04-a41a153.bmp\r



<目录>卷二十一

<篇名>内痈部

属性:五脏六腑内痈、内疽、 瘕、痞癖止,皆汇于此部中,以便检阅参治。



<目录>卷二十一\内痈部

<篇名>内痈门主论

属性:凡人胸腹有十一募。募者,各脏腑阴会之所也。《灵枢》云∶发内痈内疽者,其
本经募上肉必浮肿,募中必时时隐痛,浮肿为痈,隐痛为疽,此即内痈内疽之验也。
但内痈有治法,而内疽无治法,何也?盖内痈内疽其病原无殊,唯在根浅根深之别
耳。根浅者为痈,根深者为疽,若临证用药,攻补得宜,无不收效。至募有十一,而
内痈仅九证者,何也?盖胆府形如膜皮,无出无纳,汁清气洁,不生内痈内疽,若夫
膀胱,亦如膜皮,中惟浊水,故古今书籍,并无讲及内痈内疽者,是以未敢详载。虽
然中极穴即膀胱募也,今人间有中极穴或浮肿或隐痛者,所见证候竟同小肠痈相似,
则治法亦当按小肠痈治之可也。俟后之学人留意焉。
验内痈法∶凡遇生内痈疑似者,但与生黄豆五粒,令病患嚼之,口中无豆腥味者,是其候也。
书云∶凡内痈俱系膜内成患,外皮不腐。
齐氏曰∶脏腑肠胃,内痈内疽,其疾隐而深藏,目既不见,手不能近,所至难
矣。但以诊脉辨之,亦可知也。若其脉洪数者,脓已成也;设脉迟紧,虽脓未就,已
有瘀血也,宜急治之。不尔,则邪气内攻,
腐烂肠胃,不可救也。



<目录>卷二十一\内痈部

<篇名>心痈门主论

属性:经曰∶巨阙隐隐痛者心疽,其上肉微起者心痈。(巨阙穴在鸠尾下一寸,心之募也。)
王肯堂曰∶心痈始发巨阙穴,必隐痛微肿,令人寒热身痛,头面色赤,口渴随
饮随干。由心火炽盛,更兼酷饮嗜热而成,宜服凉血饮。如酒毒为病,宜升麻葛根汤
治之。但此证甚属罕有,而治法不可不备。



<目录>卷二十一\内痈部

<篇名>心痈门主方

属性:\x凉血饮\x
生地 麦门冬 连翘 天花粉 木通 赤芍 荆芥 车前子 瞿麦 白芷 甘草 薄荷 山栀(各等分)
灯芯为引。潮热引加淡竹叶。
\x升麻葛根汤\x
升麻 柴胡 黄芩 白芍 葛根 木通 山栀 黄连 甘草 水煎服。



<目录>卷二十一\内痈部

<篇名>肝痈门主论

属性:经曰∶期门隐隐痛者肝疽,其上肉微起者肝痈。(期门穴,又名肝募,在乳旁一寸半,再直上一寸半。)
《素问》曰∶肝痈两 满,卧则惊,不得小便。
华真君曰∶肝痈不可用针刺,须用内消内散。(《秘录》)
陈远公曰∶人素多恼怒,容易动气,一旦两胁胀满,发寒发热,已而胁痛之至,按
之疼不可忍,人以为肝火盛也,谁知肝叶生疮乎!人但知肺生痈,不知肝亦能生痈
也,且《灵》、《素》诸书,亦未详言,得毋创论以惊俗乎!余闻异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