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8-外科

23-外科大成-第59页



正在加载语音引擎...

疵)
【篇名】眼部属性:椒疮粟疮。生眼胞之内。由脾胃血热所致。椒疮则赤坚而难消。粟疮则黄软而易散。今人用灯草、竹叶 以治标。孰若清脾凉血以治本。宜菩提露洗之。
【目录】卷三\分治部下(小疵)
【篇名】眼部属性:脾番症乃眼胞番转如舌抵唇之状。由胃经气滞血壅。皮急丝吊所致。宜泻脾胃之积热。
【目录】卷三\分治部下(小疵)
【篇名】眼部属性:漏睛为睛内有孔。时流脓汁也。其名不一。如正漏生于风轮。初出白膏如痰。尚可治。久则出青黑膏。损 及瞳人者不治。偏漏生于气轮者轻。流白水。重则成脓。久而膏枯者不治。内漏生于目窍之傍。外漏生 于肉轮之外。此由积热痰火熏蒸所致。阴漏则昼轻夜重。宜养血清肝。阳漏则夜轻昼重。宜清金补气。
又。在大 属心经君火。宜补北泻南。小 属心胞相火。宜于北方中补而抑之也。总之。目者肝之窍。肾 者肝之主。治宜补肾宣肝为要。

白薇丸
治漏睛出脓。

白薇(一两) 防风 白蒺藜 羌活(各三钱) 石榴皮(三钱)
共为末。米糊丸。梧子大。每服一钱。白汤送下。

解毒丸
治漏睛出脓。

杏仁(去皮尖二两另研) 栀子(十两) 大黄(五两)
为末。炼石蜜一斤为丸。梧子大。每服二三钱。茶汤送下。
【目录】卷三\分治部下(小疵)
【篇名】眼部属性:眼 出脓者。大肠热也。用桔梗、芩、连、木通、槟榔、茱萸之类。眼 出血者。小肠热也。用归尾、赤芍、
黄连、桃仁、甘草之类。
【目录】卷三\分治部下(小疵)
【篇名】耳部属性:
经络
耳者心肾之窍。肝胆之经。宗脉之所聚也。心肾主内。如精血不足。或聋 。或虚鸣。禀赋弱也。六 味地黄丸加桑螵蛸。或滋阴地黄丸。肝胆主外。如风热有余。或胀痛。或脓痒。邪气客也。柴胡清肝散。因 血燥者。柴胡栀子汤。如未应。佐以六味丸。间服九味芦荟丸。因食积内热者。四味肥儿丸之类。


柴胡清肝散
治疮毒生于耳前耳后。自身外侧至足股内侧至足。或胸乳小腹下等处。皆肝胆三焦 经风热。

柴胡 黄芩(炒) 人参(各一钱) 栀子(炒) 川芎(各一钱五分) 连翘 桔梗(各一钱二分)
甘草(五分)
水煎。食远服。

滋阴地黄丸
(见耳疳门) 柴胡栀子汤(见小儿胎毒疮疡) 九味芦荟丸(见疳疮门) 四味肥儿丸 【目录】卷三\分治部下(小疵)

【篇名】耳部属性:
升桔汤
治耳内肿痛。三阳经风热也。再治面肿牙痛咽喉疳。

升麻(一钱) 桔梗(一钱五分) 昆布(二钱) 连翘(二钱) 胆草(一钱) 射干(一钱五分)
用水钟半。煎八分。食远服。外以军持露滴之。

军持露
治耳内痛引脑项者。

熊胆(分许) 冰片(少许)
凉水五七茶匙化开。滴入耳内。其冷如冰。其痛立止。少时倾出。三二次全愈。
或用铁店石池内磨刀水滴之。垂盆草取汁。尤佳。

芍药散
耳痛连头。流脓出血者。风热上壅也。

赤芍 白芍 川芎 当归 大黄 木鳖子 甘草(各一钱五分)
水二钟。煎八分。食远服。

加味凉膈散
耳湿肿痛 属少阳相火。宜治辛寒。

黄芩(一钱) 栀子(五分) 连翘(二钱) 薄荷(五分) 甘草(一钱) 朴硝(一钱) 大黄 防风(各一钱) 羌活(一钱)
水二钟。竹叶二十片。煎一钟。加蜂蜜少许。食后服。气闭者。加菊花、蔓荆子、石菖蒲。
【目录】卷三\分治部下(小疵)
【篇名】耳部属性:黑疔生于耳内一点。疼如锥刺。痛引腮脑。破流血水。用前升桔汤、军持露等法治之。罔效者疔也。急服 蟾酥丸汗之。研蟾酥饼。水调滴于耳内。立效。一灸后溪穴七壮。(穴见灸门)
【目录】卷三\分治部下(小疵)
【篇名】耳部属性:耳疳者。为耳内流出脓水臭秽也。书有云。出黄脓为 耳。红脓为风耳。白脓为缠耳。清脓为震耳。名虽 有五。其源则一。由足少阴虚热者。四物汤加丹皮、石菖蒲。及地黄丸滋补之。由手少阳风热者。蔓荆子 散、交感丹清之。
若小儿胎热。或洗浴入水。作痛生脓者。在初生月内者。则不必搽药。如治之早。则项下结肿。任其毒尽。
自安。至月外不瘥者。用红绵散搽之。

蔓荆子散
治耳出脓水。

蔓荆子 桑白皮 菊花 前胡 升麻 赤茯苓 赤芍药 生地 木通 甘草(炙等分)
用水二钟。煎八分。食远服。

滋阴地黄丸
治耳内虚鸣。脓汁不干者。

熟地(二两) 茯苓(八钱) 山萸(一两) 菊花(八钱) 丹皮(八钱) 黄柏(八钱)
何首乌(黑豆蒸六钱)
共为末。炼蜜为丸。梧子大。每服二三钱。空心淡盐汤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