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于下,至于手足厥寒至节者,与
真心痛无异,必死不治。
腰痛沉弦,浮紧滑实;何者难疗,兼大者失。
足三阴从足入腹,脉来沉弦者,沉为在里,弦为主痛。然何以又兼浮象乎?乃沉弦者,中有泛泛欲上之
势,因风厥阴所谓腰中如张弓弦者是也。故状其风邪虚浮之性,非言在表之浮也。紧则兼寒,滑为痰
聚,实因闪挫,本乎外因,虽困无害。如房室过度,烦劳不节,以致精力耗竭,腰膂空虚。夫腰者,肾之府,力
出于膂,而腰者膂所系,其为痛也,转侧呻吟,屈伸不得,膝酸胫冷,腰寒面黑,行则伛偻,不能久立,此肾
脏虚衰之极,无可收敛,反见空松,故按之豁然而大,自不作靖,咎将谁执。壮盛者犹可挽回,中年以后,
最为难治。
香港脚有四,迟数浮濡;脉空痛甚,何可久持。
香港脚发于三阳者轻,发于三阴者重。以三阴属脏,经络居里,若非藏气大虚,邪不易及。陈无择谓风寒
暑湿四邪,皆能成病,则迟数浮濡,犹与证合。痛则日盛而脉乃空虚,邪盛正衰,比之伤寒身凉脉躁,势
则相反,而咸非吉兆,总以病脉背驰耳。
五脏为积,六腑为聚;实强可生,沉细难愈。
积也,聚也,皆实证也。实脉强盛,邪正相搏,一以征元本之壮实,从府从阳,故曰可生。其脉沉细者,阴脉
也,一以征邪气之深入,故曰难愈。
中恶腹胀,紧细乃生;浮大维何,邪气已深。
人之正气。自内达表,自胸腹而达四肢者,其常也。卒中外邪,则正气不能达外,而反退缩于中,则气机
敛实,而紧细之脉象见矣,腹安得不胀?药力一助,正气必张,邪气必散,紧者仍舒,细者仍充,而本来之
面目可还也,故知其生。若脉浮大,则正先散越,散越于外则里更虚,里更虚则邪必深入,而欲为之治,
不亦难乎?
鬼祟之脉,左右不齐;乍大乍小,乍数乍迟。
鬼祟犯人,左右二手脉象不一,忽大忽小,忽数忽迟,无一定之形也。
五疸实热,脉必洪数;过极而亢,渴者为恶。
五疸实热,湿与热郁,外不得通,内不得泄, 蒸成黄,故曰实热。脉来固应洪数,然洪数太过,则必发渴。
黄为表蒸,渴为里热,表里亢热,阴何以堪?况疸为湿郁,而汗溺不通,渴则更加之饮,愈增其病矣。
水病之状,理必兼沉;浮大出厄,虚小可惊。
水病有阴有阳,诸种不一,而沉则在在皆兼,即气水、风水之在表,而脉应浮者,亦必有沉沉欲下之势。
盖沉下者,水之性也。此则专以状言。如指浮者,则以位言耳。水脉浮大,知水气渐散,灾厄将出之象。若
脉虚小,则正衰邪存,诚可惊也。
痈疽之脉,浮数为阳,迟则属阴,药宜酌量。痈疽未溃,洪大为祥;若其已溃,仍旧则殃。
其脉浮数者,以血泣而气复从之,邪与正郁,郁则化热,故数也。在表、在阳,故浮也。正为邪搏,则宣畅外
卫之力薄,故复恶寒。据脉证似与伤寒表证无异,但伤寒虽有痛,或在头,或在身体,或在骨节,未有痛
止于一处者。今痛止一处而脉数,此处必化热为脓,正痈疽所发之处也。即《伤寒论・辨脉法》所谓
“诸脉浮数,当发热而洒淅恶寒,若有痛处,饮食如常者,蓄积有脓”是也。如此者,乃为阳毒。若脉不数,
身不热,所患之处不疼,是邪客阴分,不能鼓发,多致内陷;然必兼有烦懊呕逆、胸膈不安等证,否则不
热不疼,脉又不数,是一不病患也,何得谓之阴疮,而反重于阳证耶?方痈疽之未溃也。无论成脓与否,
热邪郁蓄,外不疏通,脉之鼓涌洪大,是其宜也。至于已溃,则热泄邪解,而洪大之脉宜衰矣。溃而不衰,
一派热邪,正从何复,诚为大可惧者。与《素问・评热病论》所谓“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
为汗衰,病名阴阳交”而阳飞越,虽治无益。
肺痈已成,寸数而实;肺痿之形,数而无力。肺痈色白,脉宜短涩,浮大相逢,气损血失。肠痈实
热,滑数可必;沉细无根,其死可测。
肺痈而寸口数实,知脓已成矣。肺叶焦痿,火乘金也,是以数而无力。肺痈既作,则肺气虚损;白者西方
本色,所谓一脏虚则一脏之本色见也。短涩者,秋金之素体;若逢浮大,是谓火来乘金,克我者为贼邪,
血气败坏之证也。肠痈,实也。沉细,虚也。证实脉虚,死期将至矣。
喉痹之脉,迟数为常;缠喉、走马,微伏则难。
十二经脉与经别多过于此,即不然亦在其前后左右。其脉多数,数则为热故耳。间迟脉者,乃是外邪
袭经,经气不利,郁滞于所过之处,故亦为痹。脉来或迟,亦与病合。若肿痛麻痒之缠喉风,须臾闭绝之
走马疳,二者俱火中挟风,凶暴急烈,脉应浮大洪数,而反见微伏,是正衰邪盛,补泻罔从,不亦难乎?
中毒之候,尺寸数紧;细微必危,旦夕将殒。
数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