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云。关上沉。心痛。上吞酸。又云。关脉沉。心下有冷气。苦满吞酸。宜
服白薇茯苓丸。针胃管补之。
若在尺中腰脚重。小便稠数色如泔。
尺部者。阴部也。所以候肾与三焦膀胱者。左肾主水。右肾主火。膀胱为
水。三焦为火。故水火既济。阴阳相维。而后腰脚得以便利。水道得以澄
清。今尺中而见沉脉。是有阴而无阳。有水而无火。致使阳气不行。则腰
脚重滞。决渎失职。而小便如泔矣。
按脉经云。尺中沉。引背痛。又云。尺脉沉。腰背痛。宜服肾气丸。针京门补
之。



<目录>卷四

<篇名>缓脉指法主病

属性:三缓者。阴也。指下寻之。往来迟缓。小于迟脉曰缓。主四肢烦闷。气促不安。
(按他本于小字下有一驶字)
缓者。阴土也。何为阴土。皇极内篇。以脾为二阴之土故也。夫脾为二阴
之土。而脉缓者何也。脉经新撰有曰。脾者土也。德则为缓。恩则为迟。是
以太阴之脉缓而迟。故指法曰。指下寻之。往来迟缓。小于迟脉也。脉经
又曰。缓脉小驶于迟。何也。夫驶者。疾也。大抵平人脉。四至闰以太息。共
成五至。迟脉者。一息三至。其意盖曰缓脉者。比平人之脉。则又稍迟。较
之迟脉。则又小驶耳。故其主病。则皆脾病。经曰。土不及。其病内舍心腹。
外在肌肉四肢。以其四肢属脾。故四肢烦闷也。经又曰。去不及甚。病留
满痞塞。病而留满痞塞。则中气不和。所以气促不安也。洁古曰。证在太
阳。风伤卫。当服桂枝汤。易云。四肢烦满。气促不安。枳术汤主之。按脉经
云。缓脉去来亦迟小驶于迟。一曰浮大而散。阴浮于阳同等。



<目录>卷四

<篇名>歌曰

属性:来往寻之状若迟。肾间生气耳鸣时。邪风积气冲背脑。脑后三针痛即移。
缓脉。指下寻之。一来一往。如丝在机。不卷其轴。其状有似乎迟。此太阴
湿土之气也。土气盛。则下加于肾。肾主藏者也。肾气被克而起。故曰肾
者生气。肾开窍于耳。肾气不藏。则上冲于耳。故又耳鸣。况缓脉又主风
痹之疾。痹者风寒湿三者合而成也。夫肾与膀胱。相为表里。今脉而见
缓。知有积久之风邪。湿气。循足太阳之经。夹脊上冲于背。而为疼痛。治
之者当于脑后针足太阳膀胱之穴。以夺其风邪之气。则其痛自瘳矣。
他释皆云当取之浮白穴。夺肾之邪。其痛即止。脑后是浮白穴。主耳聋
背项痛也。愚按浮白。乃足少阳之穴。非肾穴也。其穴在耳后入发一寸。
非脑后也。或者曰。浮白乃足太阳少阳之会。针之以取其邪焉可也。张
世贤曰。太阳中风。脉缓。颈项强急。难以转侧。可针风池风府隐白三穴。
再服桂枝汤。则痛可移也。若缓大者。属脾脉。
按经云。缓而滑曰热中。



<目录>卷四

<篇名>又歌曰

属性:缓脉关前搐项筋。
缓脉主湿。经曰。诸痉项强。皆属于湿。关前寸部也。寸主头项之事。寸部
而见缓脉。乃湿气客于足太阳之经。而项筋为之搐强矣。
按脉经云。寸口脉缓。皮肤不仁。风寒在肌肉。宜服防风汤以药薄熨之。
摩以风膏。灸诸治风穴。
当关气结腹难伸。
脾主中州。中州治则阴阳升降。上下宣通。而气无结滞之患。今缓脉见
于关中。乃阴邪湿气。结塞中州。清者不得上升。浊者不得下降。而腹难
以舒伸也。
按脉经云。关脉缓。其人不欲食。此胃气不调。脾气不足。宜服平胃丸补
肺汤。针章门补之。
尺上若逢 结冷。夜间常梦鬼随人。
尺上若逢缓脉。则为冷气结于下焦。而为 瘕之疾。何也。夫尺。阴位也。
缓。阴脉也。冷。阴气也。夜间。阴盛之时也。常梦鬼随人者。群阴合。而从其
类也。
按脉经云。尺脉缓。脚弱下肿。小便难。有余沥。宜服滑石汤。瞿麦散。针横
骨泻之。



<目录>卷四

<篇名>涩脉指法主病

属性:四涩者阴也。指下寻之似有。举之全无。前虚后实。无复攻序曰涩。主腹痛。
女子有孕。胎痛。无孕败血为病。
涩者。阴金也。何为阴金。夫沉。阴也。涩为阴为里。当于沉中候。故指法曰。
寻之似有。重手取之而似有。亦不若他。脉之往来分明也。举之全无。谓
浮取则不得也。举之全无。则前虚矣。寻之似有。则后实矣。脉经谓其往
来难短且散。即前虚后实之谓也。无复次序者。即参伍不调。如雨沾沙
之谓也。夫脉者。血之府也。犹沟渠之水。水多则滑。水少则涩。血盛则脉
滑。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