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所论于寸关尺之三部而言之也。
按脉经云。关前为阳。关后为阴。阳数则吐血。阴微则下利。阳弦则头痛。
阴弦则腹痛。阳微则发汗。阴微则自下。阳数口生疮。阴数如征必恶寒。
而烦扰不得眠也。阴附阳则狂。阳附阴则癫。得阳属腑。得阴属脏。无阳
则厥。无阴则呕。阳微则不能呼。阴微则不能吸。呼吸不足。胸中短气。根据
此阴阳以察病也。
阳弦头痛定无疑。阴弦腹痛何方走。
弦为少阳。主半表半里。然从阳化则热。从阴化则寒。今弦脉见于阳部。
为少阳有火。而作头痛。此从阳化则热也。阴部见弦。则为少腹有寒痛。
此从阴化则寒也。弦为气血收敛之脉。而见于关前。则为风寒外来。见
于关后。则为阴寒内生。
阳数即吐兼头痛。阴微即泻脐中吼。
要知吐兼头痛。足少阳阳明。皆有此证。倘诊得关前之脉。数而带弦。则
为足少阳胆经之火。上攻于头。故吐而头痛也。若诊得关前之脉。数而
带洪。则为足阳明胃经之火。上攻于头。故亦吐而头痛也。阴脉见微。则
下焦之真火衰。衰则脾失其温养之源。故脾虚而作泻矣。然脐者。脾之
关也。吼有声也。
阳实应知面赤风。
关前。阳部也。面。诸阳之会也。实脉。阳火也。今阳部而见实脉。则热极生
风。故面赤而为风热也。或曰。数为热。实亦为热。同一热。何以证脉之不
同也。答曰。数脉者。火之从下而冲上也。或有虚实之分。实脉者。火之从
内而达外也。但实而无虚。
阴微盗汗劳兼有。
汗者。血所化也。凡人寤则阳用事。寐则阴用事。盗汗者。人当寐时。则阳
不用事。阳不用事。而营气外泄。盗其不知而出也。上文既云阴微即泻。
而此复云阴微盗汗。何一脉而两病也。盖以其人兼有劳证。复得阴部
脉微。则为阴虚盗汗之证矣。
阳实大滑应舌强。
大则为火。实则为火有余。滑则为痰。火有余则热。热则生风。风火相煽。
则痰随火上关前阳部也。心居膈上。亦阳位。舌为心之外应。阳部而见
实大且滑之脉。则风火生痰。窒塞心窍。故舌因之而强也。
阴数脾热并口臭。
脾主中州。与胃为表里。虽赖下焦之相火熏蒸。得以腐熟水谷。行其津
液。然亦不可过旺。关后为阴。阴数则相火反乘脾土。脾热则传于胃。胃
为阳明。阳明开窍于口。故浊气上升。而口为之具矣。
阳微浮弱定心寒。
关前为阳。微浮弱为阳气衰。心主火。居于膈上。今阳部而见微浮弱脉。
则为阳气衰微。心火不足。故曰定心寒也。
阴滑食注脾家咎。
食注者。完谷不化也。滑主壅多阴。脉见滑。是脾胃失其运化之机。不能
腐熟水谷。故作食注而下矣。
关前关后辨阴阳。察病根源应不朽。
夫九老。阳之数也。十老。阴之数也。欲辨关前关后阴阳之数。准难经所
云。阴得尺中一寸。阳得寸内九分。
一息四至号平和。更加一至大无 。
考平人气象论中岐伯曰。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
五动。闰以大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王冰释云。经脉一周于身。凡
长十六丈二尺。呼吸脉各再动。定息脉又一动。则五动也。计二百七十
定息。气可环周。然尽五十营。以一万三千五百定息。则气都行八百一
十丈。如是则应天。常度脉气。无不及太过。气象平调。故曰平人也。
三迟二败冷危困。
凡人身之经脉。周身共计一十六丈二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
寸。呼吸定息。共行六寸若至二百七十息。得一千三百五十动。脉行一
十六丈二尺。始一周于身。一日一夜。如是五十周于身。共计一万三千
五百息。脉行八百一十丈。而足大衍之数也。今脉见迟息。则犹是其脉
之行也。减平人之二。是二百七十息中。脉行止得九丈七尺二寸。较平
人一十六丈二尺之数。尚余六丈四尺八寸。不能一周于身。而以一昼
夜五十营共计之。则一万三千五百息。而脉仅行四百八十丈。是不能
满足五十营之数矣。故曰迟也。二败者。校之迟脉。则又损一至。又损一
至。则是二百七十息中。脉止行得六丈四尺八寸。准之平人脉。尚余九
丈七尺二寸。不能一周于身。以一昼夜。五十营共计之止得六百零五
丈矣。仅平人之一半。故为败也。三迟为冷。损二至则迟而又迟矣。故曰
冷。危困也。
六数七极热生多。八脱九死十归墓十一十二绝魂瘥。
六数者。较平人一息五至。而加一至也。平人脉呼吸定息。共六寸。二百
七十息。共一千三百五十动。脉行一十六丈二尺为一周于身。今诊得
脉数。是于平人脉一息五动之中。加一至也。既加一至。则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