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下部后的湿热浊气。

运行规律:散热缩合后循胃经下行。

功能作用:汇聚天部浊气冷降下行。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38条口

穴义:胃经气血在此形成风气。

名解:条,木之条也,风也。口,气血出入的门户也。条口名意指本穴气血物质以风的形式而运行。本穴物质为上巨虚穴传来的天之下部水湿云气,其量及范围皆大,经本穴的狭小通道下行时是快速的通行之状,如风之运行,故名条口。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风气。

运行规律:散热冷降循胃经下行。

功能作用:快速传输胃经的冷降水湿浊气。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湿、热则泻针出气。

39下巨虚小肠合穴。

别名:下廉,巨虚下廉。

穴义:胃经气血在此处于较高的天部层次。

名解:1)下巨虚。下,下部也。巨,范围巨大也。虚,虚少。下巨虚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处于较高的天部层次,较低的天部层次气血物质虚少。本穴物质为胃经上部足三里穴及下部胃经诸穴汇聚而成,为天之上部的水湿云气。由于气血物质位于天之上部,天之下部的气血物质相对虚少,故名下巨虚。下廉、巨虚下廉名意与下巨虚同,廉为廉洁,指气血虚少之意。

2)小肠合穴。本穴物质为天之上部的水湿云气,其性及所处层次与小肠经气血相同,故为小肠经合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上部的气态物。

运行规律:气态物质循胃经上行。

功能作用:为胃经提供阳热之气。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40丰隆足阳明络穴。

穴义:胃经浊气在此沉降。

名解:1)丰隆。丰隆,象声词,为轰隆之假借词。本穴物质主要为条口穴、上巨虚穴、下巨虚穴传来的水湿云气,至本穴后,水湿云气化雨而降,且降雨量大,如雷雨之轰隆有声,故名丰隆。

2)足阳明络穴。本穴位处胃经下部,气血物质为汇聚而成的天之下部水湿云气,为云化雨降之处,气压低下,胃经及脾经天部水湿浊气汇合于此,所降之雨又分走胃经及脾经各部,有联络脾胃二经各部气血物质的作用,故为足阳明络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

运行规律:水湿云气化雨从天部降至地部。

功能作用:沉降胃浊。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41解溪经穴,属火。

别名:草鞋带穴,鞋带。

穴义:胃经的地部经水在此散流四方。

名解:1)解溪。解,散也。溪,地面流行的经水也。解溪名意指胃经的地部经水由本穴散解,流溢四方。本穴为丰隆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因本穴的通行渠道狭小,地部经水满溢而流散经外,故名解溪。

2)草鞋带穴、鞋带。穴名当为意解。本穴物质为丰隆穴流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如鞋带般散解,喻意经水流行无固定的路线,故名。

3)胃经经穴。经,经过也。本穴物质为地部经水,从本穴经过而无大的变化,故为胃经经穴。

4)本穴属火。属火,指穴内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为胃经地部经水的外散之处,为胃经经水的输配枢纽,由本穴回流胃经的经水多少能最快地改变胃经的火热性状,故而本穴属火。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大部分为地部经水,小部分为经水气化之气。

运行规律:经水散流足背各部,气化之气循胃经上行天部。

功能作用:分流胃经经水。

治法:寒则逆经而刺,热则循经而刺。

42冲阳胃经原穴。

别名:会原,跗阳,会屈,会涌,会骨。

穴义:胃经经水在此气化为阳热之气。

名解:1)冲阳。冲,穴内物质运动之状。阳,阳气。冲阳名意指本穴的地部经水气化冲行天部。本穴物质为解溪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因有解溪穴的分流,传至本穴的经水较为稀少,经水受脾土之热而大量气化冲行于天,故名冲阳。

2)会原。会,聚会。原,本源。会原名意指本穴气化之气为胃经气血的重要来源。本穴物质为胃经经水的气化之气,其气性温湿热,同合于胃经气血之性,为胃经气血的重要来源,故名会原。

3)跗阳。跗,脚背也。阳,阳气也。跗阳名意指本穴为脚背阳气的主要输供之处。本穴为胃经之穴,位处脚背,气血物质为气化的阳热之气,较之足部其它经脉各穴提供的阳热之气为多为强,故名跗阳。

4)会屈。会,聚会。屈,亏缺。会屈名意指胃经经水在此亏缺。本穴物质为解溪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在本穴的运行变化为水液气化,流来的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