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清整像干之道也。俗有妄言人生则身温。而死则身冷。及病虽身热未
至于死。将死者。必热反变寒而后死也。阳则生。阴则死。以此专欲养于阳热。殊不知一身
之内。寒水燥湿风火六气浑为一。两停则和平。一兴一衰病以生也。夫和平之常者。温凉得
所。适当其和阳之气。如俗云人体温和是也。然冬寒而人腠理 密。则身当温和。夏热则腠
理开通而多汗出。则身当微凉。相反者病。过与不及亦病。其中脏腑阴分以为根本。则固守
阳和之气。但当温和乃为和平。唯脏腑之气各随五行休囚旺相死之时位。而微有虚实不一也。
此之
固守于内则适当其平。而以能内外之寒。夏心火阳旺而热。复以天气热则肤腠开泄。而阳热
散越于外。适当其平而以能内外之热。万物皆然。此阴阳否泰。天道造化之理。盖莫大乎此
也。然虽秋冬否闭。此以其肺肾阴旺而得其所。故康强省病。而病亦轻微。春夏开泰。以其

寒热温凉。安危寿夭并同。故经曰。阴精所奉人多寿。阳精所奉人多夭。又仙经西山记言。
平人四时当有唏。谓三焦相火无不足。八节不得吹。谓肾脏阴难得实。然则岂可不明阴阳虚
实。但欲养于阳热耶。凡病致死者。阳和气既不存。则止为阴湿形体而已。非冷何哉。俗未
知热甚则热蓄于内。而阳气不能营运于四肢身表。故四肢逆冷。以至身冷脉细而绝则死。蓄
热甚
亦深
反曰
阳气
以深
热于
厥者
外急
结。向
救之以
者。早以温之。无用寒凉。恐成阴毒阴证而死。俗医治伤寒误人多者。无过于此。后学之士
。但以素问运气自然造化之理。原其标本则明可见焉。且以根据法救人。慎勿惑于众人之言。
故经曰。谨熟阴阳。无与众谋。又曰。知逆与从。正行无问。此其道也。
又云伤寒传染论。夫伤寒传染之由者。因闻大汗秽毒。以致神狂气乱。邪热暴甚于内。
作发
婴儿。若
于婴儿。
黄之疾。
世以艾
何以

而与伤寒之法皆无异也。
大凡治病。必先明此寒暑燥湿风火六气最为恶也。故曰。其治病之法。以寒治热。以热
治寒
当如
治热
而服
故用寒
发。由
甚治之
其终则
之。顺
而折
以湿攻
光扑灭
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少从多。观其是也。若夫实实虚虚。以寒攻寒。以热攻热。则于逆
从之道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
内所
以此
四肢
令竭
之处
曰。





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
少阳起。少阳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






口起流
十八。
胀满心
劳七伤
饪之邪
上。风
病有急
后身
病也。
而反暴
此。
歌曰伤寒无汗恶寒攻。紧涩浮兮惨有容。自汗恶风浮缓脉。面光不惨是伤风。
又论云。伤风脉浮而缓。自汗恶风。头疼面光。发热躁烦。手足不寒热甚。不得谓伤寒
耳。
若项
散。
散、参
寒脉浮
汗。法
少。
汤。
紧无
目眩
寒。
卫俱
简者
二阳合病。太阳合病脉浮长。若是浮弦合少阳。胆合胃时弦下短。更将外证互推详。
太阳、阳明本太阳病。若汗若利小便。无津液胃中燥。转属阳明。故大便坚。小便利。
是为
少与
黄汤
少阳
大柴
汤。
恶寒
过经
太阳阳明并病歌曰。太阳已汗病阳明。不恶寒兮里未宁。全入阳明烦下剂。汗之犹在太
阳明
并病乃太阳初病发汗而未彻。转属阳明。续遂自汗出。不恶寒。是并归阳明也。若太阳
证尚
春温夏热歌曰。春温浮紧易经安。发热头疼咳嗽干。夏月伤寒为热病。脉来洪盛疗应难。




如桂枝、麻黄、青龙汤之属。须以黄芩、升麻佐之。热病三日外脉仍数。邪犹在经络。未入
脏腑者。桂枝石膏汤。三月至夏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