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乱气逆,发热头痛,或转筋拘急,或疼痛呕哕,四肢逆冷。

  香薷(一两) 茯苓 白扁豆(炒) 浓朴(姜汁制。各五钱)

  上,每服二三钱,水煎,加酒半杯冷服,立效。

  竹茹汤 治胃受邪热,心烦喜冷,呕吐不止。

  葛根(七钱半) 半夏(炮,半两) 甘草(炙,三钱)

  上,每服一二钱,入竹茹枣许大,姜水煎取清汁,微冷,细细服。加茯苓三钱尤妙。

  〔钱氏〕藿香散 治脾胃虚,有热面赤,呕吐涎嗽,及转过度者,宜服。

  麦门冬(去心,焙) 半夏曲(炒) 甘草(炙。各半两) 藿香(一两用叶) 石膏(半两)

  上为末。每服五分至一钱,水一盏半,煎七分,食前温服。

  《本事》麦门冬散 治小儿呕吐,脉数有热。

  麦门冬 半夏 人参 茯苓(各二钱) 甘草(一钱)

  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三片,煎至五分,去滓温服,日二三服。

  〔汤氏〕清膈饮子 治小儿伏暑呕吐。

  香薷 淡竹叶(各一两) 白茯苓 人参 半夏 檀香 甘草(炙。各半两) 白粳米(一合)

  上 咀。姜煎,温服。大小加减。

  《圣惠》麦门冬散 治呕吐不止,心神烦热。

  麦门冬(焙) 淡竹茹(各半两) 甘草(炙) 人参 茅根 陈皮(去白、焙,各一分)

  上为粗末。每服一钱,水一小盏,姜少许,煎五分,稍热频服。量大小加减。

  治呕吐心烦热芦根粥生芦根(二两) 粟米(一合)

  上,用水二大盏,煎至一半,去滓,投米作粥,姜蜜少许食。

  大顺饮 解冒暑毒烦渴,吐泻腹痛,发热神昏,或衄血、咯血,及大腑下血,小便黄少,口干汗多。

  细面(二十两) 生姜(十六两) 赤茯苓(去皮) 粉草(各五两)

  上,先以生姜方切如绿豆样,石钵内杵烂,入面再杵匀,摊作薄片,烈日中曝干,赤茯苓、粉草二味细锉,同前姜面片或晒或焙,合研为末。每服二钱,新汲井水,无时调服。或温熟汤。

  绿豆饮 解误服剂热之毒,烦躁闷乱,或作吐,或狂渴,宜先投下,次服对证药剂。

  绿豆粉(一两) 净黄连 干葛 甘草(各半两)

  上,除绿豆粉外,余三味共为细末,入乳钵同绿豆粉杵匀。每服半钱至一钱,温豉汤调服。

  益元散 治热吐面赤气粗,小水短少,伤暑作吐尤佳。

  滑石(六钱) 甘草(一钱)

  上为细末。姜汁调,灯心汤下。吐甚者,井花水下。

  《济生》竹茹汤 治热吐,口渴烦躁。

  橘红 干葛 甘草 麦门冬 竹茹 生姜上,水煎服。热甚者,加姜连。

  卷之七・脾脏部(上) 吐

  积吐

  乌犀丸 主诸积滞夹惊夹风,温胃调脾,消进饮食,吐逆醋 气,面黄肌瘦,不拘孩儿生后岁月远近,并宜可投。

  乌犀(即皂荚,锉三寸长皮,灰火中见青烟起为度,取出、地上瓦碗盖定,存性、冷用,七钱) 硫黄 白姜(各三钱半) 陈皮(去白) 川乌(炮、去皮脐,各五钱) 巴豆(七十七粒,去壳膜心,存油)

  上,硫黄一味,先入碾内研细,除巴豆外余四味同焙为末,仍以巴豆薄切,在乳钵内细杵,再同前五味药末杵匀,用粳大米饭包作粽子一大个,小瓦瓶盛水熟煮,候冷取出,沙钵内烂杵,细布兜紧,捻出如稠糊,安在别器内,以药末亭分同杵细软,丸粟壳大。取诸积,每服十五丸,或五丸,或二十一丸,至三十三丸,并用淡姜汤泡冷饭取汁一小盏,五更初空心送下。通利三五行,以匀气散止补。治积吐,有醋 气,每服三丸至五丸,用淡姜汤入米醋少许,候温空心投下。

  卷之七・脾脏部(上) 吐

  伤风嗽吐

  茯苓浓朴汤 主伤寒伤风,夹痰呕逆,并吐泻后喉涎牵响,饮食减少,脾胃气虚。

  白茯苓(去皮) 半夏(汤煮透滤,仍锉、焙干。各七钱半) 甘草(三钱,炙) 浓朴(五钱,去粗皮、锉碎,每斤、用生姜一斤,切薄片杵烂、拌匀,浸一宿,慢火、炒干用)

  上件, 咀。每服二钱,水一盏半,姜三片,煎七分,无时服。或加枣一枚,去核同煎。

  卷之七・脾脏部(上) 吐

  伤乳吐

  乳下婴儿,乳哺太过,或儿睡着而更衔乳,岂有厌足,以致脾不能运,胃不能受满而溢,故令呕吐,长此不已,遂致慢惊,可不慎乎。此候,但令节乳为上,甚者宜暂断乳,先令乳母服调气之剂,儿服消乳丸,化乳消食为上。若吐自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