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2-儿科

27-幼科折衷秘传真本-明-秦昌遇-第5页

过先有余,次传不足始成虚;身中有热先除热,表里逢虚先补虚。
  脉法:脉沉而数者,骨间有热,欲以腹按清冷也。
  表里未摆:据下句之义,当是“表邪未罢”。
  小儿八九至为热,浮大微,风热脉,有力为实,无力为虚。
  泻青丸:当归川芎山栀防风甘草羌活大黄泻黄散:藿香防风石膏山栀甘草此方治脾热。
  泻白散:桑白皮地骨皮甘草此方治脾肺热。
  滋肾地黄丸:黄柏知母桂枝此方治肾热。
  导赤散:生地木通甘草此方治小肠热。
  大柴胡汤:柴胡黄芩白芍半夏大传黄甘草诸泻
  《内经》曰:春伤于风,夏必飧泄。又曰:湿胜则濡泄。夫脾胃同湿土之化,主腐熟水谷,胃气和平,饮食入胃,精气则输于脾土,归于肺,行
  于百脉,而成营卫。若饮食一伤,起居不时,损其胃气,则上升精华之气反下降而为飧泄矣。
  冷泻多是白水,泻密而少,腹痛而鸣,眉皱目慢,面带白色,额上汗出,此为冷泻。用守汤、益中汤。
  热泻大便黄色,如筒吊水,泻过即止,半日复然,心烦口渴,小便黄少,食乳必粗,此为热泻。先用五苓散,后用香薷饮。
  伤食泻,因饮食过多,有伤脾气,遂成泄泻,故大便不聚,臭如败卵。宜三棱散。
  水泻谓之洞泄,乃阴阳不顺,水谷不分,泻黄水而小便少,番次密而无度,此为冷热相激,清浊浑乱,或因乳有热气,遽以哺之,令儿脾胃不和,水谷交杂而下。以改阻五苓散加苡仁、车前子、半夏,姜水煎服香薷饮。
  积泻者,脾气虚弱,乳食入胃,不能运化,积滞日久,再为冷食所伤,伤之大肠,遂成泄泻,留连不止,诸药无功。盖以食积脾胃,积既未除,泻密而少:便泻频作而量少。密,形容便次多。下文有“番次密”,义同。
  阻:据文义,疑当作“组”。
  何由得免?宜先用消积法,后用止泻,泻止,脾阴足实,则病可除矣。三棱散,香橘饼,参苓白术散。
  惊泻,粪青如苔,调若胶黏,不可便止,须镇心抑肝,和脾胃,消乳食,斯为治矣。投三解散、五苓散,水、姜、陈仓米煎服。
  疳积酿泻,其候面青痿黄,不思饮食,昼凉夜热,或腹内有癥癖气块,肚腹肿胀,两足瘦弱,头大项细,发稀枯竖,肌肉消瘦,泻则颜色或黄或白,或青或赤,其臭异常,其泻有时或一日一次,或一日二次,自泻自止。先用当归散加三棱、陈皮煎服,次投三棱散。
  总括:脾虚胃弱病根成,水合如何运化行。清浊相干相吐泻,久传虚泻便风生。
  脉法:泻脉主缓,迟小结者,生,浮大数者,死也。
  凡泻水而腹不痛者,是湿;饮食入胃不住,完谷不化者,是气虚;肠鸣泻水,痛一阵泻一阵者,是火;或泻或不泻,或多或少者是痰;腹痛甚而泻,泻后痛减者,是食积也,俗云受肚泻。盖饮食满腹,脾弱不能健运,故聚满而泻,泻尽即
  止,复又如是,宜调胃节饮食为上。又曰:暴泻非阴,久泻非阳,诸泻皆心之泻,宜行小便,此千不易之理。若久泻脾虚,阳气衰弱,伏匿于阴,若用淡渗之药,是降之又降,益其阴而重竭其阳,则阳愈削而精神愈短矣。宜用升阳之药,以羌活、柴胡、升麻、防风、甘草治之。或法寒湿之胜,助风以平之。又曰:下者举之,得阳气升腾而病去矣。
  守中汤:桔梗苍术干姜甘草益中汤:肉果丁香砂仁诃子青皮甘草陈皮马芥五苓散:白术猪苓泽泻茯苓肉桂香薷饮:香薷扁豆厚朴甘草三棱散:蓬术厚朴三棱益智仁神曲肉果甘草香橘饼:木香陈皮青皮厚朴砂仁神曲三棱肉果参苓白术散:人参茯苓白术甘草砂仁苡仁桔梗莲心山药扁豆三解散:人参防风天麻茯神山栀白附大黄赤芍黄芩僵蚕枳壳全蝎甘草
  当归散:当归赤芍大黄川芎麻黄甘草吐泻《内经》曰:脾虚则吐。又曰:食滞于胃者为吐,食滞于大小肠者为泻。又曰: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钱仲阳曰:吐乳泻黄,伤热乳也;吐乳泻青,伤冷乳也。则知虚实寒热,皆能成吐泻之症。又有伤风吐泻,身温,乍凉乍热,睡多气粗,大便黄白色,呕吐乳食不消更兼传咳嗽。先服大青膏发散,后用益黄散和胃。若吐泻身热,好睡能乳,吐痰,饮水不止,大便黄水,此胃虚之症。先用白术散生津止渴,后用大青膏发散风邪。
  凡遇小儿吐泻,唯恐脾胃虚弱生风之患。
  《心鉴》云:儿分长幼,病察虚实。或有吐泻三五日发风者,或一日、或半日而发者。大抵女孩以吐为急,男子以泻为急。若气虚暴泻暴吐,立即交作,惟泻病易成风候,久则虚乏不治矣。但泻
  宜实脾为良,吐即生胃为本。截风之药略加用之。凡惊药及寒药切不可用,亦不可用大热药,盖医生定方,须审病精细为幸。仲阳不分寒热吐泻,而曰皆当下之,恐未妥当。不若伤热者,用五苓散以导之;伤冷者,用理中汤以温其中,自然平复安然矣。
  总括:小儿吐泻有多般,不可将来一例看。若见神昏目慢候,慢脾惊搐要堤防。
  脉法:洪者为热,弦者为痛,微弱渐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