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2-儿科

27-幼科折衷秘传真本-明-秦昌遇-第14页

,其声如畜,时人强名之耳,又称五。病关五脏,当察五脏之色而名之。总之,惊、风、食三种而已,积为痰饮,以致痰迷心窍而发,治当清火消痰,并投镇惊清心之药,如痰涎胶固,此药倘难驱逐,在上即用吐法,在里即用下法。
  惊者震骇恐怖,打坠积惊,其初惊叫大啼、恍惚失魂是也。风者,汗出解脱失慎,风邪乘虚而入,其初屈指数计,有热生风是也。食者,食时得惊,宿食结滞,其初吐乳
  不哺,大便酸臭,久则或成乳癖,先后寒热是也。
  又有阳病脉浮,面色光泽,病在六腑,身热抽掣啼叫之症,易治;阴病脉沉,面色黯晦,病在五脏,身无热,手足清冷啼叫之症,难痊。或以仰卧属阳,覆睡属阴,亦可参验。
  盖阳症属热,不可用温药;阴症属寒,切忌投凉品。
  有癫狂者,亦属阳症。《难经》曰:重阳则狂。至长成小儿才发时,妄言不食而歌,甚则逾垣上屋,弃衣而走,或一二日方醒,是因冒热感风,风热蕴蓄,久则风痰壅结,上迷心胞。
  夫心乃神之舍,偶为邪热攻逼,则神失守而昏传乱,名曰狂,当清心平肝,疏风化热,镇惊下痰可也。
  总括:惊传三搐后成,嚼沫牙关自上翻。明辨阴阳参色脉,不拘轻重总风痰。
  脉法:脉弦为风,弦而带浮为阳,沉则为阴,凡癫狂脉虚可治,实大难痊。
  补遗:癫狂即头眩也,痰在膈间则眩微不
  仆,痰溢膈上则眩甚,仆倒于地,不知人事,名曰癫。徐嗣伯曰:大人谓癫,小儿谓。其实皆是痰凝胸膈故也。但症作声,及醒必吐涎沫,时醒时发不休为异耳。《内经》曰:人生而疾者名为胎病,由母腹中得之,因母偶被大惊,其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而其子自患疾。
  胎惊正发之剂:石菖蒲石膏犀角人参茯苓远志白鲜皮珍疏热解表清利之剂:独活羌活天麻稀人参荆芥防风川芎甘草化风丹:治口噤身反目直口吐。
  选南星天麻羌活独活人参荆芥防风川芎甘草铁粉圆:治证不时吐涎沫,心闷。
  龙脑桂粉天麻南星没药牛黄麝香猪胆南星散:治小儿后不能言。南星一味,湿纸包煨,为末,雄猪胆汁调糊服。
  牛黄膏:治风迷闷,手足抽掣,口吐涎沫。
  全蝎蝉衣南星僵蚕明天麻白附防风麝香
  积聚
  《内经》曰:积聚留饮食痞膈中满,湿积霍乱吐下,癥瘕坚硬腹满,皆太阴湿土脾胃之气积聚之根也。丹溪曰:块乃有形之物,气不能生形,痰与食积死血也。在中为痰饮,在内为食积,大都行气开痰为主。夫小儿热气蕴于胸膈之间,留饮聚于腰胁之内,于是营卫不得流通,脏腑不能宣达,胀满而致癖结,或时发壮热是也。故疟家中脘往往蓄积黄水,日久成癖。
  若脏腑和平,营卫调畅,则津液流通,纵使多饮传水浆,亦不为病也。然乳哺失节,三焦关膈,水浆停滞,肠胃不得宣行,于是结聚而为癖。治疗之法,实者水晶丸下之,姑候尽消,便可攻补兼施。经云大积大聚,非攻不可。此症寒热如疟,肚腹疼痛,面黄肌瘦,切勿作疟治。倘攻之太过,必耗散元气,津液内损;补之太早,则积留成热,转生他症。治先调和中气为主。气弱者先调脾胃,后用三棱散、化癖丸渐渐磨之。
  然先补后泻,行迎夺之法,即取陈寒积冷。若
  面黄唇白,发竖肌瘦,乃谓虚极,不可轻下,宜徐徐消化调理为上。古人云:养正则积自除矣。
  总括:积常有处聚无常,癥有明癥瘕聚难。四病所生俱是损,自生血气各遭伤。
  脉法:小儿脉伏结为物聚,钱氏以沉细为癖积。
  《经》云:细而附骨者,积也。
  珍治疟疾有痞块法:生地白芍陈皮川稀芎黄芩半夏以上各一钱甘草二分鳖甲醋炙,二钱水煎加生老姜三片选疟久腹中成块者,宜服止气散,用二陈汤加柴胡、葛根、苏梗、厚朴、青皮、槟榔、肉果、山楂,先以此等之药发散,然后服鳖甲散,须加人参调养元气。
  水晶丸:南星半夏滑石芜荑三棱散:人参三棱陈皮枳壳半夏青皮香附益智仁神曲莪术大黄紫苏甘草苦丁癥:原稿作“瘕”,今据文义改之。
化癖丸:陈皮莪术青皮枳壳槟榔白术丁香细辛木香黄疸《内经》曰: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又曰:诸湿肿满,皆属脾土。夫黄疸之病,肌肉虚肿而色黄,由湿热郁积脾土之中,久而不散,故黄色形于肌肤。盖脾主肌肉,肺主皮毛,母能令子虚,母病子亦病矣。是故有诸内必形诸外耳。其症虽分为五,终无寒热之异。丹溪曰:同是湿热,如盦面相似。所谓知其要者一言而终。或伤寒传热病,阳明内实,失于汗下,以致湿热拂郁内甚,令人变黄病也。又有疳泻,皮黄发竖,青筋肚大,肌肉消瘦,身面俱黄,此实肝病,故有是症。
  宜作疳治愈矣。治疸之法,用五苓散倍加茵陈,或茵陈汤加茯苓渗湿之品,无不应手获效。又曰湿在上宜汗,湿在下宜利小便,或二法并用。
  又有小儿初生,遍体俱黄,两目厚如金色,身发壮热,是名胎黄,因儿在腹中,母受极热耳。乳母须服生地黄汤。
总括:发黄着湿蒸脾得,内外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