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热者,身大热而反欲得衣,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宜先与温胆汤。寒已,次以小柴胡汤加桂以治其表。
又身大寒而反不欲近衣,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宜先与白虎汤加人参,热除,次以桂枝麻黄各半汤。又厥阴症,脉浮
缓者,必囊不缩,外症必发热恶寒似疟为欲愈,宜桂枝麻黄各半汤。若脉尺寸俱沉短者,必囊缩,毒瓦斯入脏,宜承气汤
下之。厥阴病其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宜小建中汤,此属足厥阴肝经也。然以表里症内,似三阴三阳之症,而
疏于各症之下,非所以尽备六经之大法也,当以活人书《伤寒论》为主,其疟症亦与大方同,其暑症玉露散主之,亦与
大方同,第剂分大小耳。《口议》有脱甲散,大能散热扶表,真良方也。
〔附方〕
\x麻黄汤\x 见咳嗽症内。
\x桂枝汤\x 见惊风症内。
\x大青龙汤\x 桂枝 麻黄 石膏 杏仁 甘草 生姜 大枣
\x羌活冲和汤\x 苍术 白芷 细辛 生地 羌活 防风 茯苓 川芎 甘草
\x葛根升麻汤\x 升麻 葛根 芍药 甘草
\x小柴胡汤\x 见诸吐症内。
\x大柴胡汤\x 见疟疾症内。
\x大承气汤\x 见痢疾症内。
\x解肌汤\x 干葛 桂枝 芍药 麻黄 黄芩 甘草
\x小青龙汤\x 麻黄 赤芍 半夏 细辛 干姜 桂枝 五味 甘草
\x败毒散\x 见痢疾症内,或去茯苓用黄芩。
\x四顺汤\x 当归 大黄 赤芍 甘草
\x五积散\x 麻黄 苍术 陈皮 白芷 人参 茯苓 桂枝 桔梗 半夏 白芍 当归 浓朴 川芎 干姜 枳
壳甘草
\x理中汤\x 见惊风症内。
\x四逆汤\x 附子 干姜 甘草(炙)
\x薄荷散\x 金樱 葛根 薄荷 甘草 骨碎补
\x人参羌活散\x 人参 羌活 赤芍 赤茯苓 柴胡 前胡 独活 川芎 桔梗 甘草 苍术 枳壳
\x抱龙丸\x 胆星 天竹黄 雄黄 朱砂 麝香 甘草为丸
\x藿香正气散\x 见积滞症内
\x惺惺散\x 见诸吐症内。
\x葱白汤\x 葛根 芍药 知母 川芎
\x桂枝麻黄各半汤\x 见疟疾症内。
\x小承气汤\x 大黄 枳实 浓朴
\x洗心散\x 麻黄 大黄 白芍 当归 白术 荆芥 甘草
\x小柴胡汤\x 见诸吐症内。
\x五苓散\x 见惊风症内。
\x桂枝汤\x 风惊风症内。
\x桂枝芍药汤\x 桂枝 干葛 芍药 大枣 甘草
\x桂枝大黄汤\x 桂枝 芍药 大黄 甘草
\x温胆汤\x 竹茹 枳实 半夏 陈皮 甘草 生姜
\x白虎汤\x 石膏 知母 人参 甘草 粳米
\x小建中汤\x 胶饴 桂枝 芍药 甘草 生姜 大枣
\x玉露散\x 见霍乱症内。
\x脱甲散\x 柴胡 当归 胆草 茯苓 人参 知母 川芎 甘草



<目录>上卷

<篇名>热症

属性:总括 发热无过先有余,次传不足始成虚;身中有热先除热,热里逢虚先补虚。
脉法 脉沉而数者骨间有热,欲以腹按清冷也,小儿八九至为发热,浮大数风热,有力为实,无力为虚。
《内经》曰∶阳胜则外热,阳虚则外寒,阴胜则内寒,阴虚则内热,阴阳相胜则寒热往来。
又曰∶阳不足则先寒后热,阴不足则先热后寒,阴阳不归其分,则寒热交争也。
又曰∶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额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
其症已先见于面矣。(自批∶治六经热方∶治心热用泻心汤,治肝热用泻青丸,治脾热用泻黄丸,治肺热用泻白散,治
肾热用滋肾地黄丸,治小肠热用导赤散。)夫热有轻重不同,有所谓翕翕发热者,若合羽取覆,其热在外属表,乃风寒
客于皮肤,阳气拂郁所致,宜发汗而散之。有所谓蒸蒸发热者,若熏蒸之气,其热在内,属里,乃阳气下陷而入阴中也,
法当攻下以涤之。表症未罢邪气传里,里未作实是为半表半里之间,则表里俱发热而又轻于里,纯在表也。发热恶寒发
于阳也,无热恶寒发于阴也。夫小儿生禀纯阳,血气壮实,五脏易生热也,热各有不同故治亦不同焉。
潮热者或午时发热,或日晡发热,发时如潮水之应不差也。
《伤寒论》云∶潮热实热也,当利大便。若虚症亦能潮热,必须进以温补之剂。脉实者宜大柴胡下之,脉虚浮数者
百解散汗之,若发热而呕者小柴胡汤主之。
惊热者遍身发热,面青自汗,心悸不宁,脉数烦躁,颠叫恍惚,以钱氏惊风丸、安神丸主之。
夜热者但夜间发热,是阴中有阳邪也,宜进元戎四物二连汤。但夜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