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脾
虚而患疟者,不论三阴六经,悉以六君子汤为主,热多加柴胡、山栀、黄芩,甚者加知母、地骨皮、鳖甲。寒多加干姜、
肉桂。有汗加黄 、浮麦。无汗加苍术、葛根。元气下陷及肝木乘脾并加升麻、柴胡为善。若用青皮、常山、草果之类,
正气益虚,邪气益深而变症百端矣。
有小儿疟疾,变作虚浮,外肾肿大,或食伤脾胃,以致浮肿。夫浮者脾之外应也,宜大腹皮汤、草果饮治之。然后
以实脾补剂进之可也。若乳母七情六欲不调及饮食不节,或寒热似疟,肝火炽盛,致儿为患者,又当治其乳母斯无误矣。
有阴虚症,每日午后恶寒发热,似乎疟者,至晚亦得汗而解,若作疟治,而用常山、草果等药,误矣!且阴虚脉虚
濡而数,疟脉弦数为辨耳。有癖痞而为寒热似疟者,亦不可作疟治也。
(批∶久疟则元气虚损,若误服清脾饮,多致不起,慎之。截疟饮亦不宜服。疟后食少无力,面黄身弱,以四君子
汤加二陈汤、姜汁炒黄连、枳实。若草果常山性猛善驱逐,病患稍虚者勿用。)
疟脉弦数肾胃虚,外感内伤共有之,归芎人参鳖甲饮,半朴槟青甘草施。二术乌梅姜黑豆,桃枝煎酒露饮之。寒多
加桂因寒盛,热多柴苓酒炒宜。渴加知母天花粉,元气不足升麻提。夜发升麻加桔梗,久疟常山草果随。截法常山苍浓
朴,陈皮黄连槟榔果,七味乌梅酒水煎,何首茯苓三四两,二三陈朴不须言,十分甘草煎宿露,药饮空心疟遇仙。
〔附方〕
\x桂枝麻黄各半汤\x 桂枝 白芍 麻黄 甘草 杏仁 生姜 大枣
\x柴胡桂枝汤\x 柴胡 桂枝 黄芩 半夏 人参 甘草
\x白虎加桂枝汤\x 石膏 知母 桂枝 甘草
\x小柴胡汤\x 见诸吐症内(去薄荷)。
\x清脾饮\x(初起者宜服) 苍术 半夏 草果 青皮 黄芩 柴胡 浓朴 陈皮 茯苓 枳壳 紫苏 甘草
\x养胃汤\x(病虚者宜服) 藿香 苍术 浓朴 半夏 陈皮 草果 茯苓 人参 甘草
\x鬼哭散\x 大腹皮 常山 茯苓 鳖甲
\x大柴胡汤\x 柴胡 黄芩 半夏 芍药 枳实 甘草 大黄(酒制)
\x鳖甲饮\x(李自才用何首乌红白各半,酒煎服)白术 陈皮 草果 川芎 芍药
槟榔 黄芩 浓朴 鳖甲 甘草
\x六君子汤\x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陈皮 半夏
\x大腹皮汤\x 枳壳 苍术 槟榔 甘草 三棱 蓬术 大腹皮
\x草果饮\x 浓朴 青皮 草果 藿香 半夏 丁香 甘草 干姜 神曲



<目录>上卷

<篇名>痢疾

属性:(附∶脱肛)
总括 痢名滞下古来言,赤白肠中痛可怜;补涩浓肠须缓用,治之当以痢为先。
脉法 《内经》曰∶肠癖下血,身热则死,寒则生。肠癖下白沫,脉沉则生,浮则死。
《内经》曰∶溲而便脓血,知气行而血止也。又曰∶少阳在泉,火淫所胜,民病注泄赤白。钱仲阳曰∶泻痢黄赤黑
皆热也。泻痢青白,米谷不化皆冷也。丹溪曰∶赤痢属血,自小肠来;白痢属气,自大肠来,皆属湿热之气。如夏秋之
间,溽暑时行,此湿热之气,生于外感者也。恣饮酒酪生冷,耽嗜肉食肥甘,此湿热之气,生于内伤者也。内外交感乃
成痢疾。若诸书概以赤为热、白为寒则误矣。其有白痢得卒热而愈者,亦原素禀虚弱,肠胃虚寒耳。然有手足指冷,时
欲饮热为验也。其有赤白兼下者,气血俱病也。下如豆汁色者,湿胜也。如五色之相染,五脏俱受病也。纯血者,热毒
入深也。鱼脑色者,脾虚不运,陈积脱滑下凝也。如鼻涕冻胶者,脏腑虚脱滑也。如白脓者,虚坐弩圊而出,气受热邪
瘀结也。如屋漏水,尘腐色者,元气惫弱之甚也。后重里急,至圊而不能便下,窘迫痛甚,大肠经气滞不通,湿热内甚
也。后重里急,初病元气未虚,里急甚者下之,下后余积未清,不可骤补,宜化滞清热荡涤之,直候积尽,方可调补气
血。今人不问新久,便行止涩,为害不浅。善治者辨明寒热虚实气血之症,而行汗下清温补涩之法可也。
丹溪曰∶泻属脾而痢属肾,先水泻而后脓血者,此脾传肾,贼邪难愈。先脓血而后水泻者,此肾传脾,微邪易愈。
凡久痢用温药止之,然须以陈皮为佐,恐涩则常作痛也。夏秋之间,忽有暴寒,折于暴热无所发散,客于皮肤之中,
发于外则为疟,发于内则为痢,内外俱发则为疟痢耳。
有初病挟外感者,发热恶寒身首俱痛,此为表症,宜以微汗而解,则痢自止。不止者以柴苓汤和之,不可遽下遽止
也。
初得而腹痛窘迫者,此肺金之气郁于大肠之间,实者必推荡之。此通因通用之法,宜大承气汤或谓胃承气汤以下之。
下后不止者,以河间芍药汤和之。
下痢赤积,身热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