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吐之。恐伤胃气。宜小陷胸丸主之。
枳实(麸炒二钱) 半夏 黄连(姜汁炒各二钱) 草豆蔻(炒五分) 上为末。神曲糊丸。
麻子大。姜汤下。
王小亭一日胃腕当心而痛。请予治之。七日不止。予以手摸其胸腹。问在何处。惟心之 手不可近。予曰。吾差矣。何怪其药之不效也。凡腹痛手可按者。虚痛也。手不可按者。实 痛也。实痛。非积则痰。故不可按也。乃立一方。于枳实导滞丸控涎丹二方内。择取枳实黄 连半夏各二钱。木香黑牵牛头末白芥子炒甘草等分。捣罗为末。用生姜自然汁和神曲作丸。
麻子大。以沉香木香槟榔磨水下。或姜汤亦可。初服二十一丸。少顷痛移下中脘。又服七丸 。至脐下。又服五丸。利下清水而止。乃知是脾痛也。复作枳术丸加青皮陈皮木香砂仁神曲 麦芽山楂。调理而安。治痛者。其可忽诸。
凡腹中积痛者。只在肠胃之中。盖肠胃为市。物之聚也。脾主腐化。而无所受故也。非 客所犯必不为痛。如有脾痛者。宜祖传\x三圣散\x主之。
苍术(盐炒) 香附子(盐炒) 良姜(清油炒) 上为细末。热酒调下。
<目录>卷之三\脾所生病<篇名>吐泻属性:吐出上焦。泻出下焦。乃肠胃之病也。脾在中焦。管摄乎上下之间。吐泻互作者。
乃脾之病也。
夫人身之中。足阳明胃脉之气。自上而下。足太阴脾脉之气。自下而上。上下循环。阴 接。谓之顺而无病也。故胃气逆而为上。则为呕吐。脾气逆而为下。则为泄泻。吐泻之病。
脾胃为之总司也。
发挥云。胃在上焦主内而不出。呕吐则不纳矣。肠在下焦。主出而不入。有积泄泻。出 积矣。观李知先活人书括云。胃家有热难留食。胃冷无缘纳水浆。则吐泻之出于上焦也明矣 。又张长沙伤寒论云。下利服理中不止。理中者。理中焦也。治泄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五 苓散主之。不止者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则泄泻出于下焦也明矣。
赤石脂(一斤) 禹余粮(一斤) 上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渣。分三服。
又按治泄利者。有四法焉。有用理中汤。以治其中气者。有用五苓散。以利其小便者。
真武汤。以温其肾者。有用赤石脂禹余粮。以固涩其大肠者。不可不知其要也。盖肾开窍于 二阴。主蛰藏者也。如门户然。泄泻不止。门户不固也。故用姜附以温之。闭其门户也。肠 胃者。容受水谷之气。犹仓廪然。脾司出纳。乃仓廪之官也。吐泻不止。乃仓廪之不藏。官 之失其职也。故用参术以补之。封其仓廪也。下焦者。水谷注下之路。如沟渎然。小便不利 者。沟渎之不能别也。故用猪苓泽泻以利之。疏通其水渎也。大 故用赤石脂禹余粮以涩之。塞其决也。
\x真武汤\x 茯苓 芍药 生姜(各一两) 附子(一枚炮破八片) 白术(二两) 上用水八升。煮取三 升。温服七合。日三。
祖训治吐泻者。只用胃苓丸。吐以煨生姜汤。泄以一粒丹和之。炒米汤下。
一粒丹(亦名白玉丹) 此家传十三方也。
寒水石( 二两) 白矾(枯一两) 上为末。水糊丸。小豆大。每一丸米汤下。
钱氏曰。脾主困。谓疲惫也。非嗜卧也。吐泻久则生风。饮食伤则成疳。易至疲惫也 。此与肾主虚同。
论肾者。元气之主。肾虚则为禀赋不足之病。脾者谷气之主。脾虚则为津液不足之病。
故小儿五脏之病。脾肾最多。肝心次之。肺又次之。
小儿吐泻。多因伤乳食得之。
如吐泻时不啼哭。不喜饮食。此伤乳食也。初得之不可遽止。宿食未尽去也。宜换乳食 。勿令重伤。吐泻益甚。非医之咎也。益黄散主之。
有热者胃苓丸。用东向陈壁土。和生姜少许炒焦。入水煎汤。澄清吞下。泻不止。以胃 苓丸一粒丹合而服之。煎汤下效。
如吐泻时不恶风寒。喜人怀抱。此伤风吐泻也。宜发散。惺惺散。
如吐泻时啼哭。其身俯仰不安者。必腹中有痛。此藿乱也。内伤乳食。外感风寒得之。
先治其里。宜理中汤加藿香。后治其表。桂枝汤。表里通治。藿香正气散。
一儿周岁。吐泻并作。时天大寒。医用理中胃苓丸。服之不效。予曰。此表里有寒邪。
未得发散也。取益黄散与之。其夜得大汗而止。
一女岁半。与前儿同症。吐泻。此伤食也。前有外感风邪。故用益黄散。温其表里之寒 。此只是伤食。用胃苓丸一粒丹陈壁土汤下。调其脾胃。消其食积。而吐泻俱止。
一儿暴吐泻。上下所出皆乳不化。用理中丸服之效。
一儿暴吐泻。上下所出皆黄水。中有乳片不化者。用二陈汤。加黄连姜汁炒煎服效。
或问。二病同。而治之异者。何也。曰。所出之乳不化者。胃有寒也。故以理中丸急温 之。所出乳片不化者。胃有热邪。热不杀谷。宜半夏黄连以解之。此同病异治法也。
<目录>卷之三\脾所生病<篇名>呕吐属性:小儿呕吐。多因乳食之伤得之。非若大人有寒有热也。然因于寒者亦有之。
呕乳。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