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睛。手足冷。大便黄水。钱治泻其肝心。而补其脾。
发搐者心肝实为病之源。故泻之。手足冷。大便黄水者。脾虚候也。故补之。发搐在夜间亥子丑时者。此肾用事
之时也。不甚搐。眠卧不
稳,身体温壮。目睛紧斜。喉中有涎。大便银褐色。乳食不消。多昏不纳津液。钱治但泻其心而补其脾。且心肝
二脏为病之源。今独泻其心。而不泻其肝者。此本因潮热所作。发在肾用事之时。是肾虚心热极也。故但泻其
心。热退则肝亦平矣。若更泻肝。则肾转虚矣。其大便银褐色。乳食不消。不纳津液,皆脾衰之证。故补其脾
也。以上四脏。分主十二时。脾脏为兼见之证。此潮热发搐。治则惟泻心肝者。盖二脏俱实。为病之源故也。其
肺脏有虚实之证。见虚则补。见实则泻。况发搐是心火旺所作。而肺金实证亦罕。惟偏搐者有之外。肾脏
但主虚而无实。见其虚则补之。内经有云。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先补其母。后泻其子。子能令母虚。母能
令子实。钱乙论此发搐原由。为治次第。乃谓得圣人之经旨深意也。可谓出群拔萃矣。今更以钱论三事参之。一
者发搐逆顺。二者发搐阴阳。三者发搐真假。及各于逐项之下。以钱治法为证。后学之士。将此三事。参推五
脏。审别形候。察其虚实。观以时刻。根据法为治。则小儿发搐之病。无以外也。



<目录>卷四\惊痫论

<篇名>发搐逆顺

属性:男发左搐。或手大指屈外。或目左视无声者顺也。若发右搐。或手大指屈内。或目右视有声者逆也。女发右
搐。或手大指屈内。或目右视无声者顺也。若发左搐。或手大指屈外。或目左视有声者逆也。顺者相胜也。左肝
为木。右肺为金。一负一胜,故无声也。逆者战也。二脏俱实。木金相击。故有声也。顺者易治。逆者难治。
男逆稍易。女逆极难。更当参其发时。以补泻为治。昔钱乙治李寺丞子三岁。发搐自卯至巳。目右视。大叫哭。
乙见曰。逆也。男为阳。本发左视无声则顺。右视有声则逆。所以然者。左肝木也。右肺金也。逆则二脏相战。
金木相击。而有声也。治乃泻强补弱。假令女发搐。目左视。是肺来
胜肝。肝不能任。故叫哭也。当泻其肺。后治其心。续治其肝。若病在秋。(日西时同)肺兼旺位。当大泻其
肺。若病在春。(早晨时同)此肝旺之时。尚不能胜肺。是肺强而肝大弱也。当补其肝肾。大泻其肺。若男发搐目
右视。是肝来胜肺而叫哭。当泻其肝心。若病在春夏。(早晨日中时同)肝心旺时。当大泻其肝。若病在秋。
(日晡时同)
此肺旺之时。尚不能胜肝。是肝强而肺极虚也。当补其肺。大泻其肝。所以言目反视者。乃肝主目也。凡搐则是
风热相搏于内。风属肝。故引见于目也。今此病男反女。故稍易治于女也。先泻其肺。不闷乱。以知肺病退也。
后补其肾。续治其肝心。五日而愈。乙又治徐氏子三岁。每日西发搐。身微热。目微斜露睛。四肢冷而喘。大便
微黄。请乙与一李医同治。乙问李曰。病搐何如。以何药治之。李对不当。乙曰。搐者心肝实也。身微热者。日
西肺用事之时。肺主身温。今且热者。肺虚也。目微斜露睛者。肝肺相乘胜也。四肢冷者。脾虚也。肺若虚甚。
则脾母亦弱。木气乘之。四肢即冷。治当先补脾肺。得脾虚证退。然后治其心肝。九日乃愈。此亦逆搐。肝肺相
乘。目斜者必当右视也。今举此以明逆顺为治之法尔。



<目录>卷四\惊痫论

<篇名>发搐阴阳(附天吊慢脾风)

属性:小儿发搐。为急慢惊者。古书无有。惟曰阴痫阳痫。所谓急慢惊者。乃后世名之也。以阳动而速。故阳搐
曰急惊。阴静而缓。故阴搐曰慢惊。此阴阳惊痫发搐之别也。阳搐者。身大热。面赤引饮。口中气热。大小便赤
黄。眼上视连札。手足搐急。牙关紧噤。项背强直。涎潮响。此因心热极则生风。风属肝。心肝子母。风火搏
炽。动而发搐也。及其发定。则了然如故。此阳盛阴虚。治当利惊以除风热。不可与巴豆 药大下之。恐蓄虚热不消。
小儿痰壅积热于心。因闻大声。或误惊触。则动而发搐。若热极者。虽不因闻
声惊触。亦自发搐。小儿本实者。多此候也。
\x天吊\x(阳搐) 小儿心膈壅滞。涎盛热积。不得宣通。或因母饮酒食肉无度。致烦毒之气。流入于乳。
因以乳儿。令儿宿滞不消。热毒乘心。发为惊搐。眼目翻腾。壮热不休。甚者爪甲皆青。状若神祟。俗谓之天
吊。此非天能吊人。以其眼吊上视。故取意名之。况小儿发搐。未有不眼上者。实亦阳搐之候也。治宜去涎热。
昔钱乙治广亲宅七太尉弟八使者发阳搐。自寅至午。于未发前。钱乙见其目直视而腮赤。此心肝俱热。更坐石杌
子就冷。此热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