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叶干则浸水用之)频敷之,善消红色。
一方∶芥子烂捣作饼,敷红晕边,则毒瓦斯不得外肆蔓延。
一方∶生栗留内皮磨于父溺,涂之。
一方∶豆腐炙于火上敷之。
一方∶下针后生猪肉作片敷之。又生狗皮乘温敷之。
小儿胎疮脓破后,不即完合,疮边有赤色者,多发火丹,治法上同。
小儿面部猝浮,色白如常,渐为蔓延成疮,如癣疥者,亦丹毒之类,俗名曰白丹毒,治法上同。



<目录>

<篇名>腹痛之候

属性:(小儿之病,最多腹痛)
一、二岁儿未语者,有腹痛则必悲啼汗出,转身亘腹,坐卧不定,频顾下腹,时止时作者,热腹痛也。导赤散(方
见下)加软芩五分服之。
小儿未着裤之前,善脱覆绷,腹部犯风或触冷,则外寒逼身,亦发腹痛,服参茶四、五分。如无人参,则茴香(酒
炒)、乳香、香附子等分煎服。
小儿或处冷 ,或处湿地,腹痛吐乳,或噫甚,治法上同。
小儿夜啼有四∶一曰寒,二曰热,三曰口疮、重舌,四曰客忤也。下夜半曲腰而啼,口有冷气者,寒腹痛,六神散
(方见下)主之。上夜半仰身而啼,有汗身热者,热腹痛,导赤散主之。口到乳上不能吮,而即啼者,口疮(鸡卵四、
五个,和白清服之,立效)、重舌(以针乱刺两边出血,勿犯中缝。一方,蒲黄炒,和白清频涂,最妙)。犯客忤或触
外人气忤而啼,黄昏时尤甚者,乃容忤中恶也,苏合丸主之。
小儿吮乳后即发腹痛者,盖以乳母多胃热故也。乳母宜服石膏平胃散(方见下)。乳母过食油腻生冷之物,则儿亦
发腹痛、吐乳、泄痢,乳母于平胃散加肉桂、干姜、枳壳、黄柏各五大分服之,腹痛立愈。
小儿环脐痛不可忍,名曰盘肠内吊,乳香散(方见下)主之。



<目录>

<篇名>杂证

属性:小儿乳后不宜与食,食后不宜哺乳。乳食相并,则难以消下,癖积、疳块,皆自此始,消食散主之(方见下)。
小儿常流清涎者,名曰滞颐,乃胃有蛔虫之渐,苦楝根汤(方见下)主之。
小儿变蒸,即益精神长知觉之候。其证或汗,或吐,烦
啼微惊,与伤寒相似。轻者五、六日,重者七、八日,治法宜用和平之剂,惺惺散(方见下)主之。
小儿乍有寒气,身热昏睡,头汗微发,或间日,或逐日。如是者,乃疟母之候,柴胡清肝汤(方见下)主之。
小儿未断乳前,母有娠,则乳儿黄瘦有病如疟痢,名曰 病。红纱袋盛夜明砂令儿佩之。
一方,蝙蝠烧灰细研,令儿粥饮调下三分,日三、四次为妙。
小儿形瘦腹饱,青络满腹,乃脾疳之证,肥儿丸(方见下)主之。
小儿颈项、手足强亘不屈,或无气不仁者,乃触风伤湿,气血壅滞而然,终为中风可虑,宜急治之。下部猝然无
气,坐地不迁,乃中湿而然,六味丸(方见下)主之。
小儿足趾相叠,乃风渐,各随经治之。第一拇趾属肝脾,第二趾属胃,第三趾属肾,第四趾属胆,第五趾属膀
胱。假如肝脾所属之趾叠于胃趾,则宜用肝脾治风湿之剂。(针治恐损元气,且气弱,不能引经,祛风汤主之。方见下)
小儿性喜用刀,多伤手指,血或过出(络血行指时致伤,则血出不止)。急以大黄烂捣敷之。
一方,药艾烂捣敷之。
一方,马通敷之,血竭尤妙。
小儿跌仆致伤,面部鼻唇血出不止,治宜上同。
小儿肺热鼻衄,以芜艾塞鼻孔,冷水滴脑后,血止为度。
一方∶蒲黄微炒,一钱许,和山栀子研,干汁炒二钱煎汤饮下,立止。九窍出血,亦宜服此。
小儿肿处或刀伤处干无水气(宜频察伤处),身冷,气不平者,乃破伤风之候,急以新放人粪浓覆伤处,艾灸其
上,以当处出水为度。
一方∶煎紫檀香和蜜温服。
一方∶黄蜡入清酒煎服。
一方∶蜷汁极效。
小儿外肾皮腐破而脱,只悬双睾子者,乃湿处所伤。以白早米粉涂睾子,以青荷叶裹之,则皮生如旧。
小儿外肾无睾子者,乃疝气上升,睾子随而入腹之故。茴香(研,猪胆汁拌炒)、川楝肉(炒)、乌药(去皮心,
酒浸,洗)等分作丸,服之为妙。 疝灸筑宾(穴在肾经内踝上三寸)甚妙。一二岁三四壮,四岁五壮。
小儿伤处,未及生肌,轻先皮合如常者,亦犯风之致,追后或痛或不仁,转为风脾之证,宜预服疏风汤(方见下)。
又以针裂破前伤处,雄黄炒盐作饼敷之。
小儿外肾、肛门、大股内侧多汗湿,且常渍粪尿汁,鲜有干时,故常有赤色。因此发胎毒、丹毒或腐伤成疮,皆
可虑,须频频细察,洗以温水,俾无湿气为妙。但勿使久坐汤水之中。且水温风冷内渗,变成搐搦症,可虑。洗儿水
中,入猪胆汁煎之,则不生疮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