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神 者昌,故治神为先。二曰知养身,一身血气得其所养,则营运不息,故以养身为次。三曰知 毒药为真,毒药攻邪,知之不真,则用之不当,故必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小大,上古之世,冶铸未兴,
砭石为针,则小大之制宜审也。五曰知腑脏血气之诊,人之有形,不外腑脏血气,不明其 诊,无以行针,故必知腑脏血气之诊。凡此五法,俱布立于天下,各有所宜者,而先施之,此用针可以全 形,全角可以宝命也。
\x今末世之制也,虚者实之,满者泄之,此皆众工所其知也,若夫法天则地,随\x \x应而动和之者若响,随之者若影,道无鬼神,独来独往。\x 和,去声。制,制针之小大也。今末世之制,但知治形,故虚者实之,满者泄之,此众土所共知也。若 夫治神,则上法天,下则地,可以随应而动,随应而动,则和之者若响,随之者若影,此治 神之道,无有鬼神,介绍于其间,而独来独往。此举针刺之神,以明万物虚实之数, 吟至微之方也。
\x帝曰∶愿闻其道。\x 愿闻治神之道。
\x岐伯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x 一曰治神,故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脏已定,九候已备,所以敛神也。后乃存针,神先针后也。
\x众脉不见,众凶弗闻,外内相得,无以形先。\x 神先针后,通其经脉,而众脉若不见,神先针后,除其凶疾,而众凶若弗闻。合外以为内,合内 以为外,故外内相得,必先治神,后乃存针,故无以形先。
\x可玩往来,乃施于人。人有虚实,五虚弗近,五实弗远。\x 往来者,气机出入也。得神则可玩往来施于人者,刺其病也。得神乃可施刺于人。人有虚实,谓人 之虚实不同也,五虚,五脏正 气虚也,虚则不可针,故曰弗近,五实,五脏邪气实也,实则宜针,故曰远。
\x至其当发,间不容 。\x ,瞬同。发,举也。 ,转目也。至其举针之际,其间不容于转目尔。
\x手动若务,针耀而匀。\x 务,专一也。匀,园活也。手动若务者,以手按穴,似专一而 不移。针耀而匀者,行针之时,复光耀而园活也。
\x静意视义,观适之变。\x 适,自得也。清静其意,以视行针之义,可以观其自得之变。变,通变也,言不执着之。
\x是谓冥冥,莫知其形。\x 冥冥,静之至也。莫知其形,变之至也。夫静意视义,观适之变者,是谓冥冥,而莫知其形也。
\x见其乌乌,见其稷稷,从见其飞,不知其谁。\x 乌乌,乌之叠至也。稷稷,稷之叠聚也。从见其飞,见其针之飞耀也。不知其谁,针园活而难按也。
夫手动若务,针耀而匀者,一如见其乌乌之至,见其稷稷之聚,从见其针之飞耀园活,而不知其谁也。
\x伏如横弩,起如发机。\x 伏如横弩,针之未举也。起如发机,针之已施也。夫至其当发,间不容 者,言未针如横弩之伏,
至其当发,如机之速,其间不容转 也。此皆治神之道也。
\x帝曰∶何如而虚,何如而实?\x 五虚弗近,五实弗远,是但刺其实,不刺其虚。帝欲合虚实而咸刺之,故问何如而治其虚,何如而治其实。
\x岐伯曰∶刺虚者须其实,刺实者须其虚。\x 刺虚须实者,刺虚人须内其气而实之也。刺实须虚者,刺实人须泄其气而虚之也。
\x经气已至,慎守勿失,深浅在志,远近若一,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x 经脉之气,已至于针孔,则当专心致志,而慎守勿失也。夫针之深浅,皆慎守勿失,故曰深浅在志,而 气之远近,亦皆慎守勿失,故曰远近若一。其慎守也则始临深渊,其勿失也,则手如握 虎,其深浅在志,而远近若一也,则神无营于众物。
此一节,言知天人合一之理,针刺神明之道,可以宝命,可以全角也。
<目录>卷之三<篇名>八正神明论第二十六篇属性:八正,天地八方之正位也。天之八正,日月星辰也。地之八正,四方四隅也。合人形于天地四时,
阴阳虚实,以为用针之法,神乎神,独悟独见独明,故曰八正神明也。
\x黄帝问曰∶用针之服,必有法则焉,今何法何则?\x 服,事也。上编云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然虽治神,必有法则,以为用针之事,帝故问之。
\x岐伯对曰∶法天则地,合以天光。\x 天光,日月星辰也。用针之道,上法天时,下则地理,更合天之日月星辰,以为法则也。
\x帝曰∶愿卒闻之。\x 法天则地,合以天光,愿尽闻之。
\x岐伯曰∶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x 合以天光者,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也。法天者,候四时之气也。则地者,候八正之气也。定,
安静也。人气安静乃行针以刺之。此为用针之事也。
\x是故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x 易,去声。泣,作涩。人身血气,上应于天,是故天气温和,日色光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