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故六针调阴阳气。阴精七损。故当益之。八风为邪。故当除之。
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故九窍节气。闭者通之。实者除而去之。此之谓九针之各有所主也。夫
圣人起天地之数也。一而九之。故以立九野。九而九之。九九八十一。以起黄钟数焉。盖以针应数也。是九针之道;。一
中有九。九九八十一以应律数。若谓一针在皮。六针调气。又不可与言针矣。)人心意应八风。(八风不常。而心意之
变动如之。)人气应天。(天运不息。而人气之出入如之。)人发齿耳目五声应五音六律。(发齿耳目共六。齿又为六六之
数。而发之数不可数矣。律吕之数。推而广之。可千可万而万之外不可数矣。此又反复言之者。谓天地人之相应。通变
之无穷也。)人阴阳脉血气应地。(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水循地行。脉随气转。)人肝目应之九。(肝开窍于目。
九窍之一也。一之九者。九而九之。九九八十一也。)九窍三百六十五。(六节脏象论曰。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人
以九九制会。计人亦有三百六士五节。以为天地久矣。是人之经脉有三百六十五穴。孙络有三百六十五穴。溪谷之分。
亦有三百六十五穴。节之交亦有三百六十五会。皆外通于九窍。内本于九脏者也。)人一以观动静。天二以候五色。七星
应之以候发母泽。五音一以候宫商角征羽。六律有余不足应之。二地一以候高下有余。九野一节俞应之以候闭节。三人
变一分人候齿泄多血少。十分角之变。五分以候缓急。六分不足。三分寒关节。第九分四时人寒温燥湿四时一应之。以
候相反一。四方各作解。(王冰曰。此一百二十四字。蠹简烂文。义理残缺。莫可寻究。而上古书。姑且载之。以伫后之
具本也。按王冰乃隋唐时人。为唐太仆令。注素问八十一篇。年八十余。太宗幸其宅。自唐至今千有余岁。一百二十四
字中。又亡一字矣。卢良侯曰。一百二十四字。连九窍三百六十五七字在内。然其间尚有成句可意会者。惜乎蠹损之文。
不模传也。按此亦见太素卷十九。杨注已谓章句难分。)



<目录>卷六

<篇名>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属性:刺家不诊。听病者言。(按针经刺节真邪篇曰。刺有五节。一曰振埃。二曰发朦。三曰去爪。四曰彻衣。五曰解惑。
此刺之大约。针之极也。神明之类也。故曰刺家不诊。谓用针之妙。神而明之。不待诊而后知之也。按此篇无问答之辞。
而曰论者。乃伯承上章。复补论刺节篇之未尽。而后人记之也。故曰长刺节论。玉师曰。诸阳之气在头。三阴之俞在背。
病者言头痛。则知病在阳而取之头。病者言发寒热。则知病在阴而取之背。至如腹有积而取之腹。筋挛痛而取之筋。肌
肉痛而刺其肌。骨重酸而刺及骨。皆随病取刺之法。不待诊视而后知病之所在。故曰刺家不诊听病者。言此望切之外。
闻问之法也。)在头。头疾痛。为藏针之。刺至骨。病已。上无伤骨肉及皮。皮者道也。(此阳气大逆。故疾痛在头也。
藏、隐也。谓隐针而藏刺之也。盖头之皮肉最薄。易至于骨。故刺至骨而无伤骨。浅之而又无伤皮。盖皮者。针之道路
也。针必由皮而进。浅则伤之。深则伤骨。在浅深之间则伤肉。此言浅深在意。而头刺之更难也。能难其所难。则易其
所易矣。按灵枢刺节真邪篇。首章言阳气大逆。上满于胸中。盖阳气从胸膈而上升。或逆满于胸中。或上逆于巅顶。故
曰补灵枢之未尽。而以下诸病。大义相同。)阴刺入一。旁四处。治寒热。深专者。刺大脏。迫脏刺背。背俞也。刺之迫
脏。脏会。腹中寒热去而止。与刺之要。发针而浅出血。(此论刺寒热之法也。治寒热者。阴刺之。阴刺之法。正入一。
旁入四。若深而专者。此病在脏。当取大脏以治之。刺大脏者。当迫于脏而刺背。盖脏俞之在背也。刺其俞而迫于脏。
则脏气与针会。而腹中之寒热去矣。与刺之要同法。发针而浅出其血焉。按灵枢官针篇曰。凡刺有十二节。以应十二经。
五曰扬刺。扬刺者。正内一。旁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十曰阴刺。阴刺者。左右率刺之。以治寒厥。中
寒厥。足踝后少阴也。今此篇以阴刺而取少阴之俞。用扬刺之法以治寒热之病。所谓寒与热争。能合而调之。又一法也。
扬君立曰。此亦补十二节之未尽。)治腐肿者。刺腐上视痈小大深浅刺。刺大者多血。小者深之。必端内针。为故止。(腐
肿者。谓肿中肉腐。故为脓血者。刺其腐上当视其痈肿之大小而浅深之。腐肿之大者。多脓血。浅刺之而脓血易出也。
小者。毒内陷。而尚未外溃。故当深之。必端内针。以取脓血。盖恐有坏良肉。为此故当端内其针。刺至血处而止。又
按刺节真邪篇曰。刺大者用锋针。刺小者用圆利针。与此论亦少有别。)病在少腹有积。刺皮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