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谷稷。(色黄而味甘。)其应四时。上为镇星。(土 之精气。上为镇星。二十八年一周天。)是以知病之在肉也。(脾主肌肉。故知病在肉。)其音宫。(土音也。五音以宫为 主。)其数五。(五、土之生数也。土居五位之中。故独主于生数。六元正纪大论曰。土常以生也。盖土主化生万物。)其 臭香。(气因土变则为香。)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肺属金。故受西方之白色。入通于肺。鼻者肺 之窍。)故病在肩。(秋气者病在肩背。)其味辛。其类金。(金曰从革。从革作辛。)其畜马。(干为马。肺属干金而主天。)
其谷稻。(稻色白而秋成。故为肺之谷。)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金之精气。上为太白。三百六十五日一周天。)是以 知病之在皮毛也。(肺主皮毛。故知病在皮毛。)其音商。(商主西方之音。)其数九。(金之成数也。)其臭腥。(气因金变 则为腥。)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肾属水。故受北方之黑色。肾在下。故开窍于二阴。夫脏真 藏于内。而五脏之气发于外。见于色。是以五方之色。入通于脏。以养五脏之精。而脏气复外通于九窍。其真精藏于内 也。)故病在溪(肉之大会曰谷。肉之小会曰溪。下经云。溪谷属骨。皆有所起。溪乃小分之肉。连于筋骨之间。是肾主 骨。而溪乃骨气所生之分肉也。张兆璜曰。溪者四肢之八溪也。冬气伏藏。故溪为之病。)其味咸。其类水。(水曰润下。
润下作咸。)其畜彘。(彘、豕也。色黑而属亥。)其谷豆。(豆色黑而性沉。故为水之谷。)其应四时。上为辰星。(水之 精气。上为辰星。百六十五日一周天。)是以知病之在骨也。(肾主骨。故知病在骨。下经云。肝生筋。心生血。脾生肉。
肺生皮毛。肾生骨。是筋骨皮肉。五脏之所生而为病也。上经云。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脏。秋气者。病在肩 背。冬气者。病在四肢。是头脏肩背溪骨。乃脏气之为病也。)其音羽。(水之音也。)其数六。(水之成数也。)其臭腐。
(气因水变则为腐。)
故善为脉者。谨察五脏六腑。一逆一从。阴阳表里。雌雄之纪。藏之心意。合心于精。(此总结经脉之道。生于五脏。
连于六腑。外合于五方五行。阴阳六气。表里循环。有顺有逆。善为脉者。藏之心意。合于精神。得之于心。应之于手。
不可以言语相传。故曰非其真勿授。是谓得脉之道者也。)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色脉者。上帝之所贵 也。故非学道之人勿教。非真诚之人勿传。至真之言。犹藏之金匮。而庸人不易得也。以上四篇。论精神气血。然神气 血脉。皆本于天乙之真精。故论神则曰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论气则曰自古通天者。生之本。论血脉则曰精者身 之本。此平人之脉法也。)
<目录>卷二<篇名>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属性:此篇言天地水火。四时五行。寒热气味。合人之脏腑形身。清浊气血。表里上下。成象成形者。莫不合乎阴阳之道。
致于诊脉察色。治疗针砭。亦皆取法于阴阳。故曰阴阳应象大论。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道者。阴阳之理也。太极静而生阴。动而生阳。天生于动。地生于静。故阴阳为天 地之道。)万物之纲纪。(总之曰纲。周之曰纪。万物得是阴阳。而统之为纲。散之为纪。)变化之父母。(天元纪大论曰。
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易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朱子曰。变者化之渐。化者变之成。阴可变为阳。
阳可化为阴。变化之道。由阴阳之所生。故谓之父母。王子方曰。干为父。坤为母。刚主化。柔主变。)生杀之本始。(天 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神明之府也。(阴阳不测之谓神。明者。阴阳合而灵显昭着也。神化。天之五气。地之五 行。以生万物。故为神明之府。)治病必求于本。(本者。本于阴阳也。人之脏腑气血。表里上下。皆本乎阴阳。而外淫 之风寒暑湿。四时五行。亦总属阴阳之二气。致于治病之气味。用针之左右。诊别色脉。引越高下。皆不出乎阴阳之理。
故曰治病必求其本。谓求其病之本于阳邪本于阴邪也。求其病之在阳分阴分气分血分也。审其汤药之宜。用气之升。味 之降。温之补。苦之泄也。此篇论治道当取法乎阴阳。故首提曰。治病必求于本。后节曰治不法天之纪。用地之理。则 灾害并至。天地者。阴阳之道也。)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积阳至高而为天。积阴至浓而为地。承上文而言。治病者。
当法天地阴阳之理。)阴静阳躁。(地之阴。主静而有常。天之阳。主动而不息。)阳生阴长。阳杀阴藏。(春夏者。天之 阴阳也。故主阳生阴长。秋冬者。地之阴阳也。故主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天主生物。地主成物。故阳化万物 之气。而吾人之气。由阳化之。阴成万物之形。而吾人之形。由阴成之。)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阴寒阳热。乃阴阳之 正气。寒极生热。阴变为阳也。热极生寒。阳变为阴也。邵子曰。动之始则阳生。动之极则阴生。静之始则柔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