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瘅而易伤也。肾藏 精。精舍志。脏体端正。则神志和利而难伤。偏倾则苦腰尻痛也。夫身形。五脏之外合也。皮薄理疏。则风 雨寒暑之邪。循毫毛而入腠理以病形。盖六气之客于外也。如在内之藏形。薄脆偏倾。则人之所苦常病。
常病者。五五二十五变病也。
黄帝曰。何以知其然也。岐伯曰。赤色小理者心小。粗理者心大。无 者心高。 小短举者心下。
长者心下坚。 弱小以薄者心脆。 直下不举者心端正。 倚一方者。心偏倾也。( 音结 音干)
小理者。肌肉之纹理细密。粗理者。肉理粗疏。大肉 脂。五脏之所生也。故候肉理之粗细。即 知脏形之大小。 。胸下蔽骨也。本经曰。膏人纵腹垂腴。肉人者上下客大。盖人之 肉本于脏腑募原之精液以 资生募原者。脏腑之膏肓也。五脏所藏之精液。溢于膏肓而外养于 肉。是以五脏病者。大肉陷下。破 脱肉。
白色小理者肺小。粗理者肺大。巨肩反膺陷喉者肺高。合腋张胁者肺下。好肩背浓者肺坚。肩 背薄者肺脆。背膺浓者肺端正。胁偏疏者。肺偏倾也。
肺居肩膺之内。胁腋之上。故视其肩背膺腋。即知肺之高下坚脆偏倾。倪冲之曰。肺属天而 华盖于上。背为阳。而形身之上也。故肺俞出于肩背。朱永年曰。脉要精微论云。尺内两旁。则 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推而外之。内而不外。有心腹积也。推而内之。外而不内。
身有热也。盖形身之上下。即脏腑所居之外候也。
青色小理者肝小。粗理者肝大。广胸反 者肝高。合胁兔 者肝下。胸胁好者肝坚。胁骨弱者肝 脆。膺腹好相得者肝端正。胁骨偏举者。肝偏倾也。( 音交)
者。胸胁交分之扁骨。内膈前连于胸之鸠尾。旁连于胁。后连于脊之十一椎。肝在膈之下。
故广胸反 者肝高。合胁兔 者肝下。兔者。骨之藏伏也。肝脉下循于腹之章门。上循于膺之期门。在 内者。从肝别贯膈。故膺腹好相得者肝端正。
黄色小理者脾小。粗理者脾大。揭唇者脾高。唇下纵者脾下。唇坚者脾坚。唇大而不坚者脾脆。
唇上下好者脾端正。唇偏举者脾偏倾也。
倪氏曰。唇者脾之候。故视唇之好恶。以知脾脏之吉凶。
黑色小理者肾小。粗理者肾大。高耳者肾高。耳后陷者肾下。耳坚者肾坚。耳薄不坚者肾脆。耳 好前居牙车者肾端正。耳偏高者。肾偏倾也。凡此诸变者。持则安。减则病也。
倪氏曰。耳者肾之候。故视耳之好恶。以知肾脏之高下偏正。凡此诸变者。神志能持则安减则不免于病矣。
帝曰善。然非余之所问也。愿闻人之有不可病者。至尽天寿。虽有深忧大恐怵惕之志。犹不能减 也。甚寒大热。不能伤也。其有不离屏蔽室内。又无怵惕之恐。然不免于病者何也。愿闻其故。岐伯曰。
五脏六腑。邪之舍也。请言其故。五脏皆小者少病。苦焦心。大愁忧。五脏皆大者缓于事。难使以忧。
五脏皆高者好高举措。五脏皆下者好出人下。五脏皆坚者无病。五脏皆脆者不离于病。五脏皆端正者。
和利得人心。五脏皆偏倾者。邪心而善盗。不可以为人平。反复言语也。
倪冲之曰。此总结五脏之形不同。而情志亦有别也。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志意者也。故小 则血气收藏而少病。小则神志畏怯。故苦焦心。大忧愁也。五脏皆大者。神志充足。故缓于事。难使 以忧五脏皆高者。好高举措。五脏皆下者。好出人下。此皆因形而情志随之也。和于中则着于外。故得 人心。善盗者。贪取之小人。语言反复。不可以为平正人也。
黄帝曰。愿闻六腑之应。岐伯答曰。肺合大肠。大肠者皮其应。心合小肠。小肠者脉其应。肝合胆 。胆者筋其应。脾合胃。胃者肉其应。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
倪氏曰。五脏为阴。六腑为阳。脏腑雌雄相合。五脏内合六腑。六腑外应于形身。阴内而阳外也。
故视其外合之皮脉肉筋骨。则知六腑之浓薄长短矣。肾将两脏。一合三焦。一合膀胱。
黄帝曰。应之奈何。岐伯曰。肺应皮。皮浓者。大肠浓。皮薄者。大肠薄。皮缓腹里大者。大肠 大而长。皮急者。大肠急而短。皮滑者。大肠直。皮肉不相离者。大肠结。
倪氏曰。五脏内合六腑。外应于皮脉肉筋骨。是以肺应皮而皮浓者大肠浓。皮薄者大肠薄。脏腑 之形气。外内交相输应者也。
心应脉。皮浓者脉浓。脉浓者小肠浓。皮薄者脉薄。脉薄者小肠薄。皮缓者脉缓。脉缓者小肠大 而长。皮薄而脉波小者。小肠小而短。诸阳经脉皆多纡屈者。小肠结。
邪气脏腑篇曰。脉急者。尺之皮肤亦急。脉缓者。尺之皮肤亦缓。皮脉之相应也。故皮浓者脉浓。
脉浓者小肠浓。皮薄者脉薄。脉薄者小肠薄。
脾应肉。肉 坚大者胃浓。肉 么者胃薄。肉 小而么者胃不坚。肉 不称身者胃下。胃下者下 脘约不利。肉 不坚者胃缓。肉 无小裹累者胃急。肉 多小裹累者胃结。胃结者。上脘约不利也。
(音窘称去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