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乃荣血之行于脉中也。
十二经脉之皆出于井。溜于荥。行于经。入于合者。乃皮肤之气血。溜于脉中。而与经脉之血气。
合于肘膝之间。本篇之所谓六经脉。手阳明少阳之大络起于五指间。上合肘中者是也。本经痈疽篇 曰。余闻肠胃受谷。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腠理。中焦出气如露。上注 谷。而渗孙 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血和则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皆盈。乃注二经脉。阴阳已张。因 息乃行。行有经纪。周有道理。与天协议。不得休止。此水谷所生之津液。随三焦出气。以温肌肉。
渗于孙络。化赤为血。而溢于经脉。本篇之所谓饮酒者。卫气先行皮肤。先充络脉。络脉先盛。卫 气已平。荣血乃满。而经脉大盛是也。是脉外之气血。一从经隧而出于孙络皮肤。一随三焦出气以 温肌肉。变化而赤。是所出之道路有两歧也。其入于经也。一从指井而溜于经荥。一从皮肤而入 于络脉。是所入之道路有两歧也。其经脉之血气。行于脉外。从本标而出于气街。本篇之所谓留于 本末。不动则热。不坚则陷且空。不与众同是也。此血气出入之道路。合于天地阴阳。五运六气。
乃本经之大关目。故不厌烦赘而详言之。学人亦不可不用心参究者也。夫血气之从经隧而出于孙 络皮肤者。海之所以行云气于天下也。随三焦出气以温肌肉者。应司天在泉。水随气而营运于肤 表也。肤表之气血。入于脉中。应天运于 地之外。而复通贯于地中。经脉之血气。行于皮肤之外。犹地之百川。流注于泉下。而复营运于 天表也。此天地上下升降外内出入之相通也。人合天地阴阳之道。营运不息。可以与天地相参。如 升降息。则气立狐危。出入废。则神机化灭矣。
雷公曰。细子无以明其然也。黄帝曰。诸络脉皆不能经大节之间。必行绝道而出入。复合于 皮中。其会皆见于外。故诸刺络脉者。必刺其结上甚血者。虽无结急取之。以泻其邪。而出其血。
留之发为痹也。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且痛。赤则有热。胃中寒。手鱼之络多青矣。胃中有热。鱼 际络赤。其暴黑者。留久痹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热气也。其青短者。少气也。凡刺寒热者。
皆多血络。必间日而一取之。血尽乃止。乃调其虚实。其青而短者少气。甚者泻之则闷。闷甚则 仆。不得言。闷则急坐之也。
此复申明上文之义。盖假病刺以证血气之生始出入。下经曰。先度其骨节大小广狭。而脉度 定矣。盖十二经脉。皆循于骨节间而为长短之度。其络脉皆不能经大节之间。必行绝道而出入。绝 道者。别道也。盖胃腑所出之血气。行于经别者。从经别而出于络脉。复合于皮中。其血气色脉 之会合。皆见于外。故刺诸络脉者。必刺其结上。甚血者。虽无结急取之。以泻其邪。而出其血。
留之发为痹也。经云。病在阴者名为痹。盖皮肤络脉之邪。留而不泻。则入于分肉筋骨之间而为痹。
与邪居经脉之中。留于本末。不动则热之不同也。诊、视也。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赤则有热。
盖浮络之血气。皆见于皮之部也。胃中寒。手鱼之络多青。胃中热。鱼际络赤。盖皮络之气血。本 于胃腑所生。从手阳明少阳。注于尺肤而上鱼也。气者。三阴三阳之气。胃腑之所生也 少气甚者。泻之则闷。气益虚而不能行于外也。闷甚则仆不能言者。谓阴阳六气。生于胃腑水谷之 精。而本于先天之水火也。少阴之气厥于下。则仆而不得言。故闷则急坐之。以启少阴之气。即如上 文之缓带被发。大杖重履而步之一法也。高士宗曰。上节以十二经脉。分别卫气血气之行于皮 肤络脉。此节单论皮肤络脉。以复申明上文之义。黄载华曰。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 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血气盛。则充肤热肉。血独 盛。则淡渗皮肤。生毫毛。是脉外之气血。又从冲脉而散于皮毛。故曰复合于皮中。其会皆见于 外。谓经别所出之血气。与冲脉所出之血气。会合于皮中。当知皮肤血气所出之道有三径也。
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间。并太阴之经。直入掌中。散入于鱼际。其病实则手 锐掌热。虚则欠KT 。小便遗数。取之去腕半寸。别走阳明也。(KT 同数叶朔)
经别者。五脏六腑之大络也。别者。谓十二经脉之外。别有经络。阳络之走于阴。阴络之走 于阳。与经脉缪处。而各走其道。即缪刺篇之所谓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与经相干。而布于 四末。不入于经俞。与经脉缪处者是也。玉版论之所谓胃者。水谷血气之海也。海之所行云气者。
天下也。胃之所出血气者。经隧也。经隧者。五脏六腑之大络也。盖胃腑所生之血气。其精专者 独行于经隧。从手太阴肺脉。而终于足厥阴肝经。此荣血之循行于十二经脉之中。一脉流通。环转 不息者也。其血气之四布于皮肤者。从脏腑之别络而出。虽与经相干。与经并行。而各走其道。出 于孙络。散于皮肤。故手太阴之经。别曰列缺。手少阴之经。别曰通里。足太阳 曰飞扬。足少阳曰光明。与手足之井荥输经合穴不相干也。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