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585-黄帝内经灵枢集注-第11页

应善 矣。(贲音奔 音酸)
肺主清金而畏寒。寒甚则为癫疾。所谓重阴则癫也。肺寒热者。皮寒热也。寒在皮毛。故微急 也。主肺气。怠惰咳唾血。引腰背胸。鼻若有息肉而气不通。皆肺气虚寒之所致。缓则热甚。故多 汗。肺热叶焦。则为痿也。鼠 。寒热病也。其本在脏。其末在脉。肺主百脉。是以微涩之有热。
微涩之有寒。皆为鼠 在颈腋之间。本经曰。偏枯身偏不用。病在分腠之间。盖病在皮肤。为肺寒 热。病在血脉。为寒热鼠 。在分腠则为偏风。肺主周身之气而朝百脉也。腠理开。故头以下汗出 不可止。头以下者。颈项胸背之间。肺之外部也。大主多气少血。气盛于下。则为胫肿。微盛于上。
则为肺痹引胸背。盖气从下而上也。日光。太阳之火。阴血少。故恶日光。金畏火也。
小则气血皆虚而为泄。肺与大肠为表里也。微小则为消瘅。肺主津水之生原也。滑主阳气盛。故 为息贲上气。微则上下出血。血随气行者也。涩主多血少气。血多气少。则血留不行。故为呕血。
者。阴寒而 削不能行。肺主气而发原在下。少气有寒。则下不胜其上矣。
肝脉急甚者为恶言。微急为肥气。在胁下。若覆杯。缓甚为善呕。微缓为水瘕痹也。大甚为内 痈。善呕衄。微大为肝痹阴缩。咳引小腹。小甚为多饮。微小为消瘅。滑甚为 疝。微滑为遗溺。
涩甚为溢饮。涩微为 挛。筋痹。( 音颓)
肝主语。在志为怒。肝苦急。故急甚为恶言。微急为肥气。在胁下。若覆杯。皆有余之气也。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缓主多热。热则肝气逆。故善呕。水瘕痹者。亦食饮之所积也。本经曰。喜 怒不测。饮食不节。阴气不足。阳气有余。荣气不行。乃发为痈。大主肝气盛。盛则郁怒而不得 疏达。故为内痈。呕衄。肝气逆于上也。阴缩。肝气逆于下也。肝脉抵少腹。上注肺。咳引小腹 者。经气逆于上下也。小者。血气皆少。少则木火盛。故多饮。及为消瘅也。滑主气盛而热。故为 疝。肝主疏泄。肝气盛而热。故遗溺也。溢饮者。饮留于四肢。则经脉阻滞。故脉涩。肝气 虚而有寒。故为 挛筋痹。肝主筋也。
脾脉急甚为 。微急为膈中。食饮入而还出。后沃沫。缓甚为痿厥。微缓为风痿。四肢不用。
心慧然若无病。大甚为击仆。微大为疝气。腹里大。脓血在肠胃之外。小甚为寒热。微小为消瘅。
滑甚为 癃。微滑为虫毒 蝎腹热。涩甚为肠 。微涩为内 。多下脓血( 音回同 )
者。急而收引。 者。纵而懈弛。脾主四肢。故急甚为 。脾有寒不能运化饮食。故为 膈中。食饮入而还出。
后沃沫。盖不能游溢津液。上归于肺。四布于皮毛。故涎沫之从口出也。痿厥风痿。皆四肢瘫痪而 不为所用。甚则从中而病见于外。微则病在外而不及于中。故心慧然若无病也。大乃太过之脉。脾为 孤脏。中央土以灌四旁。太过则令人四肢不举。故为击仆。若击之而仆地也。疝气腹里大。脓血在 肠胃之外。皆有余之积聚也。寒热者。血气虚也。脾虚而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故为消瘅。脾为阴湿 之土。湿热则为疝 。为小便闭癃。湿热则生虫也。脾气虚而有寒。则为肠 。多血少气。故下脓 血也。
肾脉急甚为骨癫疾。微急为沉厥奔豚。足不收。不得前后缓甚为折脊。微缓为洞。洞者食不化。
下嗌还出。大甚为阴痿。微大为石水。起脐以下至小腹 然。上至胃脘。死不治。小甚为洞泄。微 小为消瘅。滑盛为癃 。微滑为骨痿。坐不能起。起则目无所见。涩甚为大痈。微涩为不月。沉痔。
肾为阴脏而主骨。阴寒太甚。故为骨癫疾。肾为生气之原。正气虚寒。则为沉厥。虚气反逆。
故为奔豚。阴寒在下。故足不收。肾开窍于二阴。气虚不化。故不得前后也。督脉属肾贯脊。缓则 督脉懈弛。故脊折也。戊癸合而化生火土。以消入胃之食饮。肾气缓。故食不化而还出也。阴痿者。
阴器痿而不举。石水。肾水也。上至胃脘。水泛而土败也。肾气虚则为洞泄。精血不足。则为消瘅。
肾有热。则为小便闭癃。为睾丸肿 。骨痿坐不能起。热伤肾气也。目无所见。热伤骨精也。血气 皆始于肾。涩则血气阻滞。故为大痈。气血不行。故为女子不月。为沉痔。
黄帝曰。病之六变者。刺之奈何。岐伯答曰。诸急者多寒。缓者多热。大者多气少血。小者血 气皆少。滑者阳气盛。
微有热。涩者多血少气。微有寒。是故刺急者。深内而久留之。刺缓者。浅内而疾发针。以去其 热。刺大者。微泻其气。无出其血。刺滑者。疾发针而浅内之。以泻其阳气而去其血。刺涩者。必 中其脉。随其逆顺而久留之。必先按而循之。已发针。疾按其 。无令其出血。以和其脉。诸小者。
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也。(内叶讷泻本作写去声 音委)
六变者。五脏之所生。变化之病形。有缓急大小滑涩之六脉。此缘阴阳血气寒热之不和。而 变见于脉也。寒气收劲。故脉急。热气散弛。故脉缓。宗气荣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