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585-黄帝内经灵枢集注-第10页



正在加载语音引擎...

叶之出候也。故根死则叶枯矣。色脉形肉。
不得相失也。故知一则为工。知二则为神。知三则神且明矣。黄帝曰。愿卒闻之。岐伯答曰。色 青者其脉弦也。赤者其脉钩也。黄者其脉代也。白者其脉毛。黑者其脉石。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 其相胜之脉则死矣。得其相生之脉则病已矣。
此论色脉与尺之相应。如桴鼓影响。不得相失者也。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乃五脏五行之 神气。而见于色也。脉者。荣血之所循行也。尺者。谓脉外之气血。循手阳明之络。而变见于尺肤。
脉内之血气。从手太阴之经。而变见于尺寸。此皆胃腑五脏所生之气血。本末根叶之出候也。形肉 。谓尺肤也。知色脉与尺之三者。则神且明矣。青黄赤白黑。五脏五行之气色也。弦钩代毛石。五 脏五行之脉象也。如影响之相应者也。故色青者其脉弦。色赤者其脉钩。见其色而得脉之相应。犹 坤道之顺承天也。如色青而反见毛脉。色赤而反见石脉。此阴阳五行之反胜故死。如色青而得石脉。
色赤而得代脉。此色生于脉。阳生于阴。得阳生阴长之道。故其病已矣。
黄帝问于岐伯曰。五脏之所生。变化之病形何如。岐伯答曰。先定其五色五脉之应。其病乃 可别也。黄帝曰。色脉已定。别之奈何。岐伯曰。调其脉之缓急大小滑涩。而病变定矣。黄帝曰。
调之奈何。岐伯答曰。脉急者。尺之皮肤亦急。脉缓者。尺之皮肤亦缓。脉小者。尺之皮肤亦减而 少气。脉大者。尺之皮肤亦贲而起。脉滑者。尺之皮肤亦滑。脉涩者。尺之皮肤亦涩。凡此变者。
有微有甚。故善调尺者。不待于寸。善调脉者。不待于色。能参合而行之者。可以为上工。上工十 全九。行二者为中工。中工十全七。行一者为下工。下工十全六。
此论五脏所生之病。别其变化。先当调其五色五脉。色脉已定。而后调其尺肤与尺寸之脉。夫 尺肤之气血。出于胃腑。水谷之精。注于脏腑之经隧。而外布于皮肤。寸口尺脉之血气。出于胃 腑。水谷之精。荣行于脏腑经脉之中。变见于手太阴之两脉口。皆五脏之血气所注。故脉急者。尺 之皮肤亦急。脉缓者。尺之皮肤亦缓。
如桴鼓之相应也。故善调尺者。不待于寸口之脉。善调脉者。不待于五者之色。能参合而行之。斯 可为上工矣。夫数始于一奇二偶。合而为三。三而两之成六。三而三之成九。此三才三极之道也。
生于一而成于十。阴阳相得而各有合。此河图之数也。知者。知天地阴阳始终变化之道。故能全九 十之大数。水数成于六。火数成于七。水即是精血。火即是神气。中工仅知血气之诊。故能全水火 之成。下工血气之诊。亦不能全知矣。故曰能参合而行之者。可以为上工。行者。谓色脉应天地阴 阳之理数。贤者则而行之。
黄帝曰。请问脉之缓急大小滑涩之病形何如。岐伯曰。臣请言五脏之病变也。心脉急甚者为 。微急为心痛引背。食不下。缓甚为狂笑。微缓为伏梁在心下。上下行。时唾血。大甚为喉 。
微大为心痹引背。善泪出。小甚为善哕。微小为消瘅。滑甚为善渴。微滑为心疝引脐。小腹鸣。涩 甚为喑。微涩为血溢。维厥。耳鸣颠疾。(哕音诲如车惊声而有节)
此论五脏各有六者之变病。本于寒热血气之不和。与外受邪气。内伤忧恐之不同也。缓急大小 滑涩。阴阳寒热血气之纲领也。下章曰诸急多寒。缓者多热。大者多气少血。小者血气皆少。滑者阳 气盛。微有热。涩者多血少气。微有寒。心为火脏。故寒甚则为 。盖手足诸节。神气之所游行 出入。寒伤神气。故 也。微急为心痛引背。盖甚则心脏之神气受伤。微则薄于宫城之分也。食 气入胃。浊气归心。心气逆故食不下。缓甚则心气有余。心藏神。神有余则笑不休。伏梁。乃心下有 余之积。故微主邪薄于心下也。心主血。热则上溢而时唾血也。喉 者。喉中 然有声。宗气积于 胸中。上出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心气盛。故喉中有声也。心气微盛。则逆于心下。而为心痹 引背。行于上。则心精随气上凑于目而泪出矣。心脏虚。则火土之气弱。故为 善哕。哕、呃逆也。夫五脏主藏精者也。五脏之血气皆少。则津液枯竭而为消瘅。消瘅者。三消之 证。心肺主上消。脾胃主中消。肝肾主下消也。滑则阳气盛而有热。盛于上则善渴。微在下则少 腹当有形也。心主言。心气少故为喑。血多故溢于上也。维、四维也。心为阳中之太阳。阳气少。
故手足厥冷也。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心气虚。故耳鸣颠疾。按、金匮要略曰。五脏病 各有十八。合为九十病。盖一脏有六变。三六而变引十八病。玉师曰。缓急大小滑涩。五脏之六变 也。五六而变为三十。三而三之。合为九十。惟智者明之。故曰上工十全九。
肺脉急甚为癫疾。微急为肺寒热。怠惰咳唾血。引腰背胸。若鼻息肉不通。缓甚为多汗。微缓 为痿 。偏风。头以下汗出不可止。大甚为胫肿。微大为肺痹引胸背。起恶日光。小甚为泄。微小 为消瘅。滑盛为息贲上气。微滑为上下出血。涩甚为呕血。微涩为鼠 。在颈支腋之间。下不胜其 上。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