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584-黄帝内经太素-第40页

甲乙经》均有腕字。)布膻中,散络心 包,下鬲遍属三焦;(遍,甫见反。散布膻中也。有本布作交者,检非也。三焦是气,血脉是形,
而言属者,谓脉气相入也。平按∶《灵枢》络作落,遍作循。)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
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
至目锐 。(系,古帝反,有本作侠也。平按∶系《灵枢》作系,《甲乙经》作侠。下颊,颊字 《甲乙经》作额。
兑《灵枢》作锐,下同,不再举。)是动则病耳聋浑浑淳淳,嗌肿喉痹。(浑浑淳淳,耳聋声也。
平按∶淳淳《灵枢》、《甲乙经》作 。)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锐 痛,颊痛,耳后肩 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气,谓三焦气液。平按∶颊痛,痛字《甲乙经》无。不用《甲乙 经》作不为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 虚,以经取之。盛者则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则人迎反小于寸口。
胆足少阳之脉,(足少阳脉,起目锐 ,下行络肝属胆,下行至足大趾三毛,通行胆之血气,
故曰胆足少阳脉也。平按∶注属胆二字袁刻脱。)起于目锐 ,上抵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 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角,谓额角也。项前曰颈。足少阳脉,从耳后下 颈,向前至缺盆,屈回向肩,至肩屈向后,复回向颈,至颈始入缺盆。是则手少阳上肩向入缺盆,
肩上自然交足少阳也。足少阳从颈前下至缺盆向肩,即是行手少阳前也;至肩交手少阳已向后,
回入缺盆,即是行手少阳之后也。平按∶《灵枢》、《甲乙经》角上有头字。注至肩交手少阳已,
已字袁刻误作也。)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 后;其支者,别目锐 下大迎,
合手少阳于 ,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鬲络肝属胆,(大迎,在曲颔前一寸二 分骨陷者中。足少阳至大迎已,向 ,与手少阳合已,却邪下向颊车,加颊车已,然后下颈至缺 盆,与前直者合。颊车,在大迎上,曲颊端。有本云别目锐 ,迎手少阳于 。无大合二字。以 义置之,二脉双下,不得称迎也。)
(平按∶于 下《灵枢》、《甲乙经》作抵于 下。)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HT 中;(街,街道也。足阳明脉及足少阳脉气所行之道,故曰气街。股外髀枢,名曰髀HT 也。)其 直者,从缺盆下掖,循胸过季胁,下合髀HT 中,(胁有前后,最近下后者为季胁。有本作肋。平 按∶HT 《灵枢》、《甲乙经》均作厌。)以下循髀太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 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膀胱足太阳脉,从髀外下足,因名髀太阳。
辅骨绝骨穷也,外踝上阳辅穴也。平按∶太阳,太字《灵枢》、《甲乙经》无。)其支者,别跗 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其足少阳脉,出大指端,还出回贯 甲,复出三毛。一名 毛,在上节后毛中也。平按∶歧下《灵枢》、《甲乙经》有骨字。爪上《甲 乙经》有入字。)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反侧,(胆热,苦汁循脉入颊,故口苦,
名曰胆痹。脉循胸胁,喜太息及心胁皆痛也。平按∶反侧《灵枢》作转侧。)甚则面尘,体无膏泽,
足少阳反热,是为阳厥。(甚,谓阳厥热甚也。足少阳起面,热甚则头颅前热,故面尘色也。阳厥,
少阳厥也。平按∶面尘《灵枢》作面微有尘,《甲乙经》作面微尘。足少阳反热《灵枢》、《甲乙 经》作足外反热。)是主骨所生病者,头角 痛,目锐 痛,(水以主骨,骨生足少阳,故足少 阳痛病还主骨也。额角,在发际也。头角,谓顶两箱,额角后高骨角也。 ,谓牙车骨,上抵颅 以下者,名为 骨。平按∶角《灵枢》作痛,《甲乙经》作面。 《灵枢》作颔,《甲乙经》同。
注牙车骨,牙字袁刻作口。)缺盆中肿痛,掖下肿,马刀侠婴,汗出振寒疟,(脉从缺盆下掖,
故掖下肿;复从颊车下颈,故病马刀侠婴也。马刀,谓痈而无脓者是也。汗出振寒疟等,皆寒热病,
是骨之血气所生病也。)
(平按∶马字上《甲乙经》有痛字。婴《灵枢》、《甲乙经》均作瘿。)胸胁肋髀膝外至胫 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指次指不用。(足少阳脉主骨,络于诸节,故病诸节痛也。平按∶胸下 《甲乙经》有中字。至胫袁刻误作至经。)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 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则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则人迎反小于寸口。
肝足厥阴之脉,(足厥阴脉,从足指上行,环阴器,络胆属肝,通行肝之血气,故曰肝足厥 阴脉也。)起于大指 毛之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 内廉,
循阴股,入毛中,环阴器,抵少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鬲,布胁肋,(髀内近阴之股,名曰 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