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乙经》注引杨上 善注云∶心脏言神有八变,后四脏但言脏变不言神变者,以神为魂魄意之主,言其神变则四脏可 知,故略而不言也。与此注正合。袁刻心脏言神误作之神,意志下空十一格,不合。)肺小则 少饮,不病喘喝;(人分所得,肺小则少饮浆水。又肺小不受外邪,故不病喘喝。喝,喘声。平 按∶《甲乙》无喝字。)大则喜病胸痹喉痹逆气。(肺大喜受外邪,故喜病痹及逆气也。平按∶ 大则下《灵枢》、《甲乙》有多饮二字。《甲乙》无喉痹二字。)肺高则上气,肩息欲咳;(肺高 则上迫缺盆,故上气喘息。两肩并动,故曰肩息。又肺上迫,故数欲咳。平按∶肩息欲咳《灵枢》
无欲字《甲乙》作喘息咳逆。)肺下则居贲迫肝,善胁下痛。(贲,当膈也,补昆反。气来委膈,
下迫于肝,致胁下痛,以肝居胁下故也。平按∶居贲《甲乙》作逼贲。迫肝《灵枢》、《甲乙》
作迫肺。注委膈原校作垂膈。)肺坚则不病咳上气,(肺脏坚固,不为邪伤,故无咳与上气也。
平按∶咳《甲乙》作咳逆。)肺脆则善病消瘅易伤。(以上四脏之变,例同心脏。平按∶善《灵枢》
作苦。《甲乙》易伤下有也字,注云∶一云易伤于热,喘息鼻衄。)肺端正则和利难伤也,肺 偏倾则胸偏痛也。(偏倾者,随偏所在,即偏处胸痛也。)肝小则安,无胁下之病;(肝小不受 外邪,故安,无两胁下痛。平按∶安上《灵枢》有藏字。)肝大则逼胃迫咽,迫咽则喜鬲中,且 胁下痛。(胃居肝下,咽在肝旁,肝大下逼于胃,旁迫于咽,迫咽则咽膈不通饮食,故曰膈中也。
肝大受邪,故两胁下痛。平按∶咽迫咽三字原缺,谨据《甲乙》补。喜《灵枢》作苦。)肝高则 上支贲,切胁急,为息贲;(肝高上支于膈,又切于胁,支膈切胁既急,即喘息于贲,故曰息贲 也。平按∶切《甲乙》作加。急《灵枢》作 。)肝下则安胃,胁下空,空则易受邪。(胃居肝 下,是以肝下则安于胃上,胁下无物,故易受邪气。平按∶安胃《灵枢》作逼胃。)肝坚则脏安 难伤也,(肝坚则外邪不入,故安难伤也。)肝脆则喜病消瘅易伤也。肝端正则和利难伤也,肝偏 倾则胁下偏 痛也。(偏近一箱,则一箱空处偏痛也。平按∶偏痛,偏字《灵枢》无。)脾小则安,难伤于邪 也;(脾小外邪不入,故安而难伤也。)脾大则善凑 而痛,不能疾行。( ,以沼反, 空处 也。脾大凑向空 而痛,大□不行则□ 空也。平按∶善《灵枢》、《甲乙》作苦。 《甲乙》
音停。注不行上原缺一字,袁刻作力。则下原缺一字,袁刻作胁。)脾高则 引季胁而痛;(脾下 则缓,高则 牵,季胁中痛也。)脾下则下加于大肠,加于大肠则脏外善受邪。(脾下即是大 肠,故脾下加,出于脾脏所居之外,故喜受邪。平按∶外善受邪《灵枢》无外字,善作苦。)脾 坚则脏安难伤也,(外邪不伤故安。)脾脆则喜病消瘅易伤也。脾端正则和利难伤也,脾偏倾则 喜喜胀。( ,充曳反,牵纵也。脾偏形近一箱,动而多痹,又气聚为胀也。平按∶喜 喜胀 《灵枢》作善满善胀,《甲乙经》作 喜胀。)肾小则安,难伤也;(肾小不受外邪,故安而 难伤也。)肾大则喜病腰痛,不可以俯仰,易伤以邪也。(肾大在于腰中,故俯仰皆痛也。)肾 高则善背膂痛,不可以俯仰;(肾高去腰,着于脊膂,故脊膂痛,不得俯仰也。)肾下则腰尻痛,
不可以俯仰,为狐疝。(肾下入于尻中,下迫膀胱,故尻痛不可俯仰。疝,所奸反,小腹痛,大 小便难,曰疝。疝有多种,此为狐疝,谓狐夜时不得小便,少腹处痛,日出方得,人亦如此,因 名狐疝也。)肾坚则不病腰背痛,(肾在腰背之间,故肾坚则腰不痛也。)肾脆则喜病消瘅。肾 端正则和利难伤也,肾偏倾则喜腰尻偏痛。(二肾有一偏倾,则偏处痛也。平按∶瘅下《灵枢》、
《甲乙》有易伤二字。)凡此二十五变者,人之所以喜常病也。(人之五脏,受之天分,有此二 十五变者,不由人之失养之愆,故虽不离屏蔽,常喜有前病也。)黄帝曰∶何以知其然也?(五 脏二十五变皆在身中,变生常病亦居其内,未知因候,知以为调养也。)岐伯曰∶赤色小理者心 小,粗理者心大。(理者,肉之文理。粗音粗也。)无 者心高, 小短举者心下。 长 者心坚, 弱以薄者心脆。 直下不举者心端正, 倚一方者心偏倾也。( ,胸前蔽 骨,蔽心神也。其心上入肺中,不须蔽骨,故心高以无蔽骨为候也。高者,志意高远也。故短小 举者,为心下之候。下者,志意卑近也。平按∶ 《灵枢》作KT 。弱下《灵枢》、《甲乙》有 小字。)白色小理者肺小,粗理者肺大。巨肩反膺陷喉者肺高,合掖张胁者肺下。好肩背浓者肺 坚,肩背薄者肺脆。好肩膺者肺端正,胁偏竦者肺偏倾也。(大肩,胸膺反□喉骨陷入,肺必高 上。平按∶巨肩,巨字原抄作臣,谨根据《灵枢》、《甲乙》作巨。掖《灵枢》、《甲乙》作腋。
好肩膺《灵枢》、《甲乙》作背膺浓。竦《灵枢》作疏,《甲乙》作竦,注云一作欹。)青色小 理者肝小,粗理者肝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