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584-黄帝内经太素-第214页

三所。)飞扬之脉令人腰痛,痛上弗 弗然,甚则悲以恐,刺飞扬之脉,在内踝上二寸太阴之前,与阴维会。(足太阳别,名 曰飞扬,有本飞作蜚。太阳去外踝上七寸,别走足少阴。当至内踝上二寸,足少阴之前,
与阴维会处,是此刺处也。平按∶二寸《素问》作五寸,新校正云∶当作二寸。太阴 《素问》、《甲乙》作少阴,据本注足少阴之前与阴维会处,则太阴恐系少阴传写之误。)
昌阳之脉令人腰痛,痛引膺,目KT KT 然,甚则反折,舌卷不能言,刺内筋为二 ,
在内踝大筋前太阴后,上踝三寸所。(内筋在踝大筋前太阴后,内踝上三寸所。大筋,
当是足太阴之筋。内筋支筋,在足太阳大筋之前,足太阴筋之后,内踝上三寸也。平按∶ 《素问》内踝作内踝上,三寸作二寸。)散脉令人腰痛而热,热甚生烦,腰下如有横木 居其中,甚则遗溲,刺散脉,在 膝前肉分间,在络外廉束脉为三 。(散脉在膝前肉分间者,十二经脉中,惟足厥阴、
足少阳在膝前主溲,故当是此二经之别名。在二经大络外廉小筋名束脉,亦名散脉也。
平按∶《素问》、《甲乙》肉上有骨字,络上无在字。注膝前袁刻误作脉前。)肉里之 脉令人腰痛,不可以咳,咳则筋挛急,刺肉里之脉为二 ,在太阳之外,少阳绝骨之后。
(太阳外,绝骨后,当是少阴为肉里脉也。平按∶筋挛急,《素问》挛作缩,《甲乙》
无急字。《甲乙》之后作之端。)腰痛挟脊而痛至头沉沉然,目HT HT 欲僵,刺足阳明 出血。(足阳明在头下,支者起胃下口,循腹里下至气街,腹里近脊,故腰痛刺足阳明 中出血也。平按∶《素问》、《甲乙》沉沉作几几,HT HT 作KT KT ,僵下有仆字,
下有中字。《素问》新校正云∶《太素》作头沉沉然。)腰痛上寒,刺足太阳、阳明;
上热,刺足厥阴;不可以俯仰,刺足少阳;中热如喘,刺足少阴,刺 中出血。(腰痛 上热,补当腰足太阳足阳明脉。腰痛上寒,泻当腰足厥阴脉。足少阳主机关,不可俯 仰,取足少阳。腰痛中热□如喘气动,可取足少阴 中出血也。平按∶如喘《素问》、
《甲乙》作而喘。注机下袁刻脱关字。中热下原缺一字,原抄旁注极字。又按注上热上 寒,与经文不合,疑有误。)腰痛引少腹控 ,不可仰,刺腰尻交者两胂上,以月生死 为数,发针立已。( ,以沼反。胂,脊骨两箱肉也。平按∶两胂上《素问》、《甲 乙》作两踝胂上。《素问》立已下有“左取右,右取左”六字。)腰痛痛上寒,取足太 阳;痛上热,取足厥阴;不可以俯仰,取足太阳;中热而喘,取足少阴、 中血络。(前 腰痛刺 中,此刺 中也。平按∶此段《甲 乙》无,《素问》在腰痛引少腹一段之前,其文意亦小异。《素问》云∶“腰痛,上寒 不可顾,刺足阳明;上热,刺足太阴;中热而喘,刺足少阴。大便难,刺足少阴。少腹 满,刺足厥阴。如折不可以俯仰,不可举,刺足太阳。引脊内廉,刺足少阴。”新校正 云∶“按全元起本及《甲乙经》并《太素》自腰痛上寒至此并无,乃王氏所添。”再检 本书此段如上腰痛上寒一段,仅不可以俯仰刺足太阳,与刺足少阳不同。注云前条为刺 中,此刺 中,则此条与上条,亦可互相发明也。)
<目录>卷第三十·杂病<篇名>髀疾属性:平按∶此篇见《灵枢》卷五第二十四《厥病》篇,又见《甲乙经》卷十第一下编。
髀不可举,侧而取之,在枢合中,以员利针,大针不可。(足太阳脉过髀枢中,即 为枢合也。平按∶《灵枢》、《甲乙》髀上有足字。枢合《甲乙》作枢阖。大针不可 《灵枢》作大针不可刺。)
<目录>卷第三十·杂病<篇名>膝痛属性:平按∶此篇见《灵枢》卷五第二十六《杂病》篇,《甲乙经》见同上。
膝中痛,取犊鼻,以员利针,针发而间之,针大如耗,刺膝无疑。(犊鼻,足阳 明脉气所发,故膝痛取之。平按∶《灵枢》针字不重。)
<目录>卷第三十·杂病<篇名>痿厥属性:平按∶此篇见《灵枢》卷五第二十六《杂病》篇,又见《甲乙经》卷十第四。
痿厥为四束 ,乃疾解之,日二,不仁者十日而知,毋休,病已止。(四束,四肢 如束。 ,烦也。平按∶为四束《灵枢》、《甲乙》作为四末束。《甲乙》 作闷。)
<目录>卷第三十·杂病<篇名>泄属性:平按∶此篇上节,见《灵枢》卷五第二十三《热病》篇,又见《甲乙经》卷七第四。
下节见《灵枢》卷五第二十四《厥病》篇,又见《甲乙经》卷十一第五。
,取之阴跷及三毛上及血络出血。( ,淋也。阴跷上循阴股入阴,故取阴跷所 主病者。足厥阴脉起大趾丛毛之上,入毛中环阴器,故 取阴跷脉所主之输,并取足厥 阴脉三毛之上,及此二经之络去血。平按∶《灵枢》 作癃,《甲乙》作 。)病泄下 血,取曲泉。(曲泉,足厥阴脉之所入也。平按∶泄《灵枢》、《甲乙》作注。)
<目录>卷第三十·杂病<篇名>如蛊如妲病属性:平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