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故何也?平按∶《甲乙》无论言二字。 疟《素问》作病疟,新
校正云∶“按《生气通天论》并《阴阳应象大论》俱作 疟。”注不必要在秋时,要字
袁刻作应,亦通。)岐伯曰∶此应四时者也。其病异形者,反四时者也。(或夏伤于暑,
或冬伤于寒,以为疟者,至其发时,皆应四时,但病形异也。)其俱以秋病者寒甚,以
冬病者寒不甚,以春病者KT 风,以夏病者多汗。(KT ,于路反,畏KT 也。言同伤
寒暑,俱以四时为疟也。秋三月时,阴气得胜,故热少寒甚也。冬三月时,阳生阴衰,
故热多寒少也。春三月时风甚,故恶风也。夏三月时温热甚,故多汗也。平按∶《素问》、
《甲乙》无俱字,KT 均作恶。)黄帝曰∶夫温疟与寒疟各安舍?舍何脏?(问寒温二
疟所居之脏也。平按∶《素问》夫下有病字,各安舍舍何脏作而皆安舍舍于何脏,《甲
乙》作其在何脏。)岐伯曰∶温疟者,得之冬中风,寒气藏于骨髓之中,(平按∶寒下
《甲乙》、巢氏重寒字。)至春则阳气大发,邪气不得出,因遇大暑,脑髓铄,脉内销
泽,(平按∶邪气不得出《甲乙》作不能出,《素问》作不能自出。脉肉销泽《素问》、
《甲乙》作肌肉消,巢氏作脉肉消释。)腠理发泄,因有所用力,邪气与汗偕出,(平
按∶因《素问》、《甲乙》作或,偕作皆。)此病藏于肾,其气先从内出之于外,如是
则阴虚而阳盛,则病矣,衰则气复反入,入则阳虚,阳虚则寒矣,故先热而后寒,名曰
温疟。(此言温疟所舍之脏,谓冬三月时,因腠理开,得大寒气深入,至于骨
髓,藏于肾中,至春阳气虽发,亦不能出,在内销于脑髓,销泽脉肉,发泄腠理,有因
用力汗出,其寒气从内与汗俱出,是则阴虚,阴虚阳乘,内盛为热,故先热也;热极复
衰,反入于内,外阳复虚,阳虚阴乘为寒,所以后寒,故曰温疟也。平按∶则病矣《素
问》作阳盛则热矣,《甲乙》作阳盛则热衰矣。又注阳虚阴乘,别本无阳虚二字。)黄
帝曰∶瘅疟者何如?岐伯曰∶瘅疟者,肺之素有热气盛于身,厥逆上,中气实而不外泄,
因有所用力,腠理开,风寒舍于皮肤之内,分肉之间而发,发则阳气盛,气盛而不衰,
则病矣。(瘅,热也。素,先也。人之肺中,先有热气,发于内热,内热盛而不衰,以
成瘅疟之病也。平按∶肺之素有热,《素问》、《甲乙》无之字,巢氏素作系。厥逆上
《素问》作厥逆上冲,巢氏作上下。)其气不反之阴,故但热不寒,寒气内藏于心,而
外舍分肉之间,令人销铄脱肉,故命曰瘅疟。黄帝曰∶善哉。(为寒气所发热气,不反
之阴,故但热不寒。神引寒气藏心,而舍分肉之间,故能销铄脱肉,令人瘦瘠。然则无
寒独热,故曰瘅疟也。平按∶不反之阴《素问》作不及于阴,新校正云∶“全元起本及
《太素》作不反之阴,巢元方作不及之阴。”寒气,寒字《素问》、《甲乙》不重。销
铄《素问》作消烁,《甲乙》作消铄,巢氏同。)



<目录>卷第二十五・伤寒

<篇名>十二疟

属性:平按∶此篇自足太阳疟至末,见《素问》卷十第三十六《刺疟》篇。篇首疟而不渴
至为五十九刺,《素问・
刺疟》篇编次在后。又自篇首至末,见《甲乙经》卷七第五,又见《巢氏病源》卷十一
《疟病诸候》,惟编次小异。
黄帝曰∶疟而不渴,间日而作,奈何?岐伯曰∶疟而不渴,间日而作,刺足太阳;
渴而间日作,刺足少阳。温疟者,汗不出,为五十九刺。(足太阳在阴主水,故不渴间
日发也。足少阳在阳,故渴而间日作也。此二皆寒疟也。温疟,伤寒所为,故汗不出,
以五十九刺也。平按∶自黄帝曰疟而不渴至岐伯曰,《素问》、《甲乙》无此十六字。
刺足太阳,《甲乙经》云∶“《九卷》曰取足阳明,《素问》刺太阴。”今本《素问》
作刺足太阳,新校正云∶“《九卷》云∶刺足阳明。《太素》同。”刺足少阳,《甲乙经》
云∶“《九卷》曰取手少阳,《素问》刺足少阳。”今本《素问》作刺足少阳,新校正
云∶“《九卷》云∶刺手少阳。《太素》同。”据新校正所引,则《太素》与《九卷》
同,与《素问》异。今本书云刺足太阳,刺足少阳,与《九卷》异,与《素问》同。又
检今本《灵枢・杂病》篇云∶“疟不渴,间日而作,取足阳明;渴而日作,取手阳明。”
再检本书卷三十《刺疟节度》篇,与《灵枢》同,与《甲乙》、《素问》新校正所引
亦不尽同,与本篇所云刺太阳刺足少阳亦异。细玩杨注本篇云此二皆寒疟,《刺疟节度》
篇云取所主输,故不尽同也。)足太阳疟,令人腰痛头重,寒从背起,先寒后热渴,渴
止汗